【中考文言文专题40篇】29《马说》|思惟导图+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练习+对比阅读

点击上方的“彭波语文工作室”立刻关注公众号
■■■■■
本”号
所有思维导图和实质
严禁转载

扫下面的二维码,加我挚友,获取以下材料:
【方式一】
◆部编初中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146个(pdf)(30元)
◆部编初中文言文16个实词知识梳理+巩固练习(pdf)(15元)
◆【部编教材-文言文一词多义】逐日三题-共100题(pdf)(10元)
◆《中考文言文专题40篇》思维导图+夯实基础训练+对比阅读(PDF)(60元)
◆中考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100篇)(PDF)(30元)
120元购全套!!!
公众号的PDF文件仅限打印、学习、浏览,禁止编辑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方式二】
◆部编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46个(WORD)(40元)
◆部编初中文言文16个虚词知识梳理+巩固练习(WORD)(20元)
◆【部编教材-文言文一词多义】每日三题-共100题(WORD)(15元)
《中考文言文专题40篇》思维导图+夯实基础训练+对比阅读(WORD)(100元)
◆中考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100篇)(WORD)(45元)
200元购全套!!!
下表文言文为部编课标中考篇目,共40篇。关注公众号更新,每天将整理一篇。
【八年级下】
29 马说①
文 | 韩愈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教材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材注释】
①[一食]吃一次。
②[或]有时。
③[石(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④[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⑤[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⑥[且]犹,尚且。
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
【教材注释】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⑥[临]面对。
⑦[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诘问,岂,难道。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昌黎先生集》,《师说》等。
2.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特点主要是“以小见大”: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3.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其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底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结合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这篇文章。
4.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就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点明议论的对象。本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课文诵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重温课文】
【重点字词小结】
㈠字音字形
⑴祗(zhǐ);⑵粟(lì);⑶骈死(pián);
⑷外见(xiàn);⑸槽枥(cáo lì);⑹食马者(sì)
【文章主旨】
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思维导图】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
⑴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
⑵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既激起人们的不平,也表达了当时有才能之人的悲愤。
⑶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竦嘲讽的效果。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⑴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接着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⑶然后自然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
⑷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6.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7.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8.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9.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