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打门。
注: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早春,当时陆游被罢官闲居在家。
a.诗人作客农家,腊酒虽廉,但村人尽其所能,盛意款待,突显出农人质朴好客的性格。
b.诗人游玩路上,一路山环水绕,疑若无路可寻,突然柳绿花红的新村突现,豁然开朗。
c.诗人社日里,追随衣着简朴的村民,吹箫敲鼓,按照古风,迎神祭社,祈求仕途顺遂。
d.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媚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的画卷中。
(2)示例:从“拄杖无时夜叩门”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看出对乡村美景的赞叹,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可以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从“箫鼓追随春社近”可以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从“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出诗人虽遭遇挫折却心有希望、豁达乐观。
|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3.【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2分)
14.【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4分。异同各2分,意近即可)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 ”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5分)
9.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2021年四川峨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 题。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1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1.D(3 分)【解析】尾联抒发的是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12.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2021年天津】5.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考试院诗味更加醇厚。
|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
14.甲诗和乙词的作者都寻人不遇,但心境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4分)
14.甲诗从“无妨”“轻衣稳马”“闲行”等词可以读出作者晚出乘凉寻友不遇时,依然悠闲自得的心境;乙词从“寒林”“山骨瘦”“乱鸦”等词可以读出作者访友不遇,饮酒弹琴赋诗的愿望落空时惆怅失落的心境。
评分标准:共4分。每首2分,结合内容1分,心境1分。意对即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赠从弟》中寒风“”、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1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4分)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20.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1)(2)题。(7分)
(1)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3分)
(2)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4分)
17.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用两个“一何”加以咏叹,富有气势,突出对松的赞美。
20.(1)示例1:适合用自信的语气。曹操位高权重,认为宗世林应该会愿意结交。
示例2:适合用嘲讽的语气。曹操介意当初被拒,现在身居高位,借机嘲讽。
(2)松柏傲雪凌霜,具有刚直的气节。宗世林借此表明自己清高自守的品性,又表达了拒绝结交的态度。
【2021年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7.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0.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3分)
11.【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0.示例一:我认为【甲】诗意境更美。(1分)甲诗侧重远景的描绘,画面中曲折连绵的群山争高斗秀,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之中,衬托出大洪山的巍峨秀美。(2分)(意近即可,共3分)
示例二:我认为【乙】诗意境更美。(1分)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2分)(意近即可,共3分)
11.示例一: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2分)(意近即可,共3分)
示例二: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赋予大洪山上的钟声以人的情感,钟声有意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洪山的高大。(若有学生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也可,2分)(意近即可,共3分)
【2021年河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7题。(共6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人名)。(1分)
6.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参考答案】
(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运用了对比修辞,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2021年湖南岳阳】(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10.“牧马群嘶边草绿”中的“绿”字用得精妙,请谈谈妙在何处。
10.“绿”用得很好。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仅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2021年山东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1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13.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答案】12. 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13. 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2021年陕西】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
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2分)
【答案】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评分标准:答出依据,得1分;答出正确的理解,得1分。共2分。
2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11.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5分)
11.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乙词基调低沉、哀惋。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评分标准:基调1分,情感2分,结合内容2分,共5分)
【2021年云南昆明】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示例: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凤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简要概括“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渲染了什么气氛。
(1)词人通过环境的萧索破败,渲染了荒凉孤独的气氛。
(2)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这是诗人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是实写;词人突然从梦中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辽阔河山,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诗人即使年迈,也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18.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5分)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8. (1) 【甲】晚 【乙】晓(2分,每空1分)
(2) 【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出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521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