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练体适能?
【摘 要】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儿童体质健康以及运动干预都非常重视,同时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社会一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于儿童体适能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找出问题探索提升办法和路径。
“体适能”是指对人体身心健康水平和技能运动素养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才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 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密切关系的身体形态、生理零碎、心理状态等生理综合适应能力。
· 技能体适能是与运动密切关系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锐敏等运动综合适应能力。
▶ 我国儿童体适能情况中常见问题与危害
1.1 多见问题
据《2014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与之前相比,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加趋势;另外肺活量水平也出现上升趋势;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体质与健康仍然存在问题。
随着人们营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呈加速增长趋势,耐力素质降低等,这必将造成未来成人超重、肥胖潜在人群比例的增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和社会负担增加等问题。
而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平衡,也引发了孩子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等较为复杂的不平衡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是肥胖问题
比如不久之前在网络上出现了红极一时的一句话“有一种瘦叫‘奶奶觉得你瘦’”,其来源就是某市播报的未成年人体重严重超标的新闻。这家的孙辈由奶奶抚养,老人一直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胖就是福”的理念,只要孙子想吃,就无所顾忌地给孩子各式各样的高油、高糖、高脂食品。最终,这家还在读小学的孙子被奶奶喂养成近三百斤的大胖子,不得不休学在家减肥。
② 是视力问题
“小眼镜”几乎已经成为国内各中小学校中学生们的“标配”。小学生戴眼镜的比例早已超过了五成,高中生群体中的“眼镜”数量超过70%,大学生戴眼镜则更接近九成。
③ 是体育课达标率问题
体育课达标困难,各项体育考核成绩逐年下降则是中国儿童体适能情况不理想的又一表现。
1.2 危害
肌体健康问题如代谢类慢性病开始“入侵”未成年人群体。传统意义上只出现在老年人群中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问题近年来有青年化甚至未成年人化的倾向。一些还在读中学甚至小学的学生由于超重、肥胖而罹患糖尿病、高血压,不得不长期服用降糖、降压的药物。
而久坐不动和长时间不正确的阅读、书写姿势以及过度使用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则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鼠标手”、“网球肘”。不仅给日常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因为需要长期接受治疗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另外还有心理问题,多数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性,造成了他们成长和发展中的障碍。
▶ 体适能发展中所存题分析
2.1 思想观点
学校教育中,体育课始终无法与语文、数学等文化类课程“平起平坐”,甚至多数中学到了高考季时会调整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的设置,为的仅仅是给文化课的学习腾出更多的时间。
同样,在中国多数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提出的要求中,“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占据最大比重的核心。甚至在部分父母心目中,好成绩几乎可以等同于好品德、好个性。相反,儿童的体适能问题在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就很容易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忽略,除非先天体弱多病,否则父母难得格外关注孩子体适能发展的情况。
2.2 高考制度对体育学科的压制
不可否认,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文化课的成绩、文凭与学历是绝大多数地方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首选标准。不少地方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过度关注智力发展,呈现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的倾向。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直接导致学校和家庭的着眼点只有文化学习一项,却相对忽略了对儿童的体育培养和体智能水平的提高。
▶ 提高儿童体适能的途径
3.1 引入家庭教育
教育理论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最经典的语句之一。而不少专家学者则将儿童的启蒙教育者定位为父母。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倘若父母只是口头上喋喋不休地念叨着“要运动、要锻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坚持“沙发土豆”加“葛优瘫”的生活模式。那么,孩子必定有样学样,绝不会将体育行为付诸实践。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养家长树立起提高体适能意识,应当是提高儿童体适能的前提手段之一。
3.2 适度培养孩子运动技能
提高儿童体适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有针对性、有特点等原则,也就是遵循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性特点开展适应性强、可操作的体适能训练。
· 由于 3-6 岁尚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骨骼、肌肉、神经等各方面发育很不健全,无论力量、速度、平衡与协调性水平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对这些儿童进行体适能训练应突出其“游戏性”和“玩乐性”。
· 对于6-10 岁的体适能训练则可以逐步过渡到相对系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比如短距离游泳、乒乓球等。游泳是公认的提高体适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 其在锻炼肌肉力量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心肺功能、血管功能和神经功能等。
· 到了大龄儿童 10-14 岁的儿童,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可在中龄幼儿的运动项目基础上增加长跑、篮球、排球、中长距离游泳、自行车、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系统、全面的训练。
3.3 培养兴趣及养成锻炼习惯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应该让孩子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每周不低于 3 次,持续 3 年以上。孩子自然可以从手机、电脑、游戏等不良习惯中逃离出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对儿童健全人格、完整世界观、正确价值观形成也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