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向孩子进修他们的思考方式
孩子稍微大一点,4-5岁左右
我们对ta说的至多的会从
“你快点儿啊”慢慢变成
“你动动脑筋啊,你思虑一下啊”
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思考的比咱们想象中的要多的多。
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的专家、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觉得:宝宝的思维和大多数聪明的科学家的思维相同。
她在ted大会做过主题演讲“婴儿在想什么”,阐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1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注意一个人性的奥秘,那就是我们想要的货色不同。还有,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帮助他人达成愿望的事。
● 小宝宝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从进化论来看,他们天生就在进修,学习就是他们的本性——他们可能有非常巧妙的学习技巧。
● 小孩子在做复杂的计算通过自定的前提机率来理解世间万物。
● 4岁的小孩在相同的任务下,比成人更擅长找那个不大可能发生的假设。小孩做的尝试我们称它为“尝试每一种可能”或者是“玩一玩”。
● 婴儿和小孩的意识更像一盏灯笼,而不像聚光灯,他们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但他们非常善于在同一时间里吸收不同来源的信息。
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
她的成果,使得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才能思想开放,灵活学习,加强想象力、创新和创造力。
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孩子与成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习和成长。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思考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小西之前和大家探讨过,接下来再分享两招从我们编程赋能中学到的思考方式。
“思考”的最好入手点,
就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断重复的“琐事”。
例如,我们一天的开始一般都是催促孩子起床,出门去上学。
其实这类简单重复的事,可以建立个流程:
第一步,检查现有的流程,对于孩子而言,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从起床到出门,都分哪几个步骤:
第二步,检查一下这几个环节中,哪些会“暴雷”?
要求孩子一起讨论:
从早上起床到出门到底有多少方法?– 复杂的事物模块化
哪些步骤你不乐意做?– 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难点
哪些步骤爸爸/妈妈容易发火?– 找出环节优化点
第三步,会商解决策略。
比如,先换衣服or先吃早饭的问题,我们想一想:如果先换衣服,用饭弄脏了还要换,更浪费时间,不如先吃早饭再换衣服。
这就是在引导孩子去思考和理解 “先后顺序”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
在起床流程里接触了,后续睡觉流程,吃饭流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回家任务流程等等反复刺激,大脑就能逐渐熟练掌握“先后顺序”这个逻辑工具。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通过“先记录、再讨论尝试、后优化”,对大人孩子都一样有效,从日常生活入手,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也能理解。
别小看这件事,从小这么训练,长大后就自然而然有了“结构化思维”,可以把复杂的事情模块化,更能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
大脑天生就会对重点“优先记住和处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读书,
老师总会让我们在课本上划重点。
那么生活工作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主动给大脑划重点。不然,大脑就容易“浑浑噩噩”,对每天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
什么是对孩子重要的事?先别提什么成绩分数,作为人生底层,要用一辈子的,往往是跟情绪、冲突相关的事,让孩子大哭、大笑、崩溃的事情。
例如:
今天我伸手拿刚出锅的菜被外婆吼了,我哭了,外婆还是不让我吃。
外婆是害怕你烫着,但你特别饿是不是?你看,外婆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能等一等非要吃烫的。那么你就要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的需求是吃东西,让外婆知道。你不表达,我们都不能明白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322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