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娃儿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01


最近儿子参加了国际象棋较量。


因为疫情的缘故,他已经2年年多没打较量了,心里有点忐忑。


“没事的,挑战一下自己”,我鼓励儿子,“爸爸此次还给你报名了跳级的比赛!”


国际象棋是算等级分的,较量也会分好几个级别。


每次比赛设置的等级差不多是底下这样的分类:

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每个选手都有自己的等级分,然后选择自身等级分对应的那个级别来打比赛。


可是我这次报名时给憨憨跳了级,这就意味着他的敌手都要比他多上300~500分。


在国际象棋里,等级分差100分都代表着两个选手气力会有不小的差距。


而这次竟然是差300~500分,难怪儿子很有压力!


“憨憨,别紧张,挑战一下自己”,临别的时辰我又一次给他打气。


这次比赛是个综合性的大比赛,有小孩,也有许多大人。


下面这个就是赛事官网的照片,许多孩子面对的都是成年人。



我瞟了一下憨憨的对手,是一个成年人,分数比他高400分。

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难怪儿子有点重要……


不过,我对他有信心,我希望他能在这类逆境中挑战一下自己。



02


以前憨憨有点娇气,也有点玻璃心。


记得有一次带他去打比赛,一结束他还斗志昂扬呢。

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没想到输棋后,当场就泪奔了……


一个人趴在桌上流眼泪,怎么劝都劝不住。



后来心态受了影响,结果后面几盘全输了棋。


哎,娃的抗挫力不太行……


有时候我会跟朋友一起聊天,讨论带娃的问题。


结果发现,很多父母跟我都有类似的问题,就是面对考试、比赛的态度上。


有的孩子比较佛系,缺乏上进心;


有的孩子则输不起,每次比赛输了就没法控制情绪;


还有的孩子输了后就会找一堆客观理由,但反正不是他自己的问题;


……


那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呢?



03


前段时间,我看了《圆桌派》


这次的嘉宾请的是邓亚萍!

冲上热搜的圆桌派“育儿经”,讲清了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的原因


邓亚萍是中国乒乓球的战神,曾经拿过18个世界冠军,在国际乒坛上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而她的儿子也很优秀,是北京乒乓球比赛的男单冠军。



这一期《圆桌派》竟然是育儿主题。


邓亚萍讲了很多她当初从事运动员,以及后来带娃的故事,而围绕的主题就是如何让孩子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抗挫力和好胜心!


真是讲得太好了!


我一边看一边做着笔记。


下面这个就是我记录的笔记一部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点。



04


01

如何面对挫折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


当初为了避免中国乒乓球一枝独秀的情况,国际乒联曾经对乒乓球比赛做出诸多的改动。比如说大小球变动,发球手法做出限制,还有比分缩短等等。


在这些变动过程中,身在巅峰的邓亚萍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她也会被普通人的心态和情绪所牵动,但是她适应起来特别快。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除了强悍的心态和情绪控制能力之外,这一份面对逆境的态度在运动员身上出现的特别明显:


那就是看见了低谷,我反而要去挑战自己,去竞争超越的“自信”!


在遭到裁判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被连追两个大比分的邓亚萍将自己的处境放到0:0的初始时期;


在遇到大赛的“冤家路窄”对手时,上一场女单刚输的邓亚萍将自己的状态调整为日常训练,独自在场馆中练了一整天发球;


在即将面临重要比赛的前几天晚上,无师自通“积极心理学”的邓亚萍将胜利的场景在脑中不断模拟……


这样坦然面对“失败”还能更加激起斗志的好胜心,是邓亚萍贯穿整个人生的重要品质。


而我们也能学到这一份“放下过去,将自己调整到熟悉安全的场景中再去面对竞争”的心态。




02

如何激发自信心和好胜心


其次是“如何激发自信心和好胜心”?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听到某某某孩子“考前紧张”、“考试发挥失常”、“面试说不出话”,平时状态很好,为什么在面临考试时会变得紧张和不安呢?


邓亚萍说,这是因为在训练的时候就没有把自己调整为竞争的状态。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如今中国男乒的一员老将——马龙队长。很奇妙的是,前后辈的领军人物都说出了同样的话:


“今天我和你训练,训练就当作是比赛好好练。不是说今天丢一个球就丢一个,而是每一个球都要认真反思和总结经验。”


作为日常的备考和学习,也许借助外界环境来模拟真实场景是一件难度不大的事情,可是要把自己的心态认真放平和严肃对待,最好的培养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竞技性比赛。


邓亚萍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例子。


孩子小的时候,面对输球总是百般推脱,客观原因占了大半部分,慢慢有了比赛经验之后,居然也能坦然地面对自己技术和心态的不足。


而主持人们的亲身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跑步机会越跑越快,运动时间会越来越长,不是随意地对待自己的进步或者失败,而是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了自我进取的心态。


体育是一场进取精神的训练,或许对孩子的人生引导也可以从合适的方法开始。




03

要勇于探索和尝试


最后是“要勇于探索和尝试”!


在退役和完成学业之后,邓亚萍的不屈精神体现在了她对人生的“折腾”上。邓亚萍究竟是如何适应并投身于新兴的产业和领域的呢?


她的答案是要勇敢,也要有方法论。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比赛前教练的指导,而真正将运动员生涯经验内化为人生经验,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能力。


邓亚萍举的例子是自己滑雪。对于冰上运动她是一个零基础的小白,刚到雪场的第一天,她就只做了一件事情——找一个教练教自己方法。


面对完全陌生还有点危险的运动,邓亚萍却从教练的动作中学到了精髓:刹车和拐弯。在了解到一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之后,剩下的便是调动曾经的经验。很快,滑雪这项运动变成了她节假日的常客。


不管是管理互联网公司,或是做基金会的总负责人,邓亚萍好像总是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她尊重每一个竞技场的规则,也勇敢地把自己卷入到其中。


也许陌生的行业让她手足无措,可是竞技经验让她很快调整过来:先学习行业规则,再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里的擅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处理方法,再把自己闯成冠军!


失败?失败是最常见的场景。从舒适区闯出来,才能到达心理学家说的“学习区”,不断学习扩大的区域会始终让人感到不安,然而不安过后便是长足的进步。


所以,要去尝试失败,还要兴致勃勃地失败,坚韧在摔打中越拉越长,成熟的心态或许就是从此磨砺而来。





05


《圆桌派》这期邓亚萍的访谈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我这次把憨憨送到国际象棋赛场,让他跳级跟高手去对弈的原因。


第一场比赛,儿子出来后一脸的沮丧,“我输了,我的开局没下好!”


“我会加油的”,汇报完战绩后,他就自个捧着电脑去复盘了。


虽然儿子输了,但是我很开心。


因为他这次不是在给自己找客观理由,而是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情绪控制的也很好。


果然,在这种良好心态下,后面他连续赢了好几局,最后取得了6战4胜的好战绩,并列第三名,击败都都是比他积分高300~500分的高手。


比赛从早上8点一直打到晚上7点,足足打了2天。


在最后结束的那一刻,儿子一脸的疲惫,但是却掩饰不住成功的欢喜和自信!


这就是参加竞技性运动的好处,在一天一天的训练里,一轮一轮的比赛里,一次一次的失败里,孩子的自信心、抗挫力和好胜心也在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一段话:


他说我想来想去,实在不觉得老成功有什么好,成功呢往往你就会骄傲。


他说在我的生活中,失败让我谦虚,让我看到我的不足,每一次的失败,我都在进步。




这段话对我们带娃也很有启发!


如果孩子平时很佛系,没什么好胜心,如果孩子输不起,我觉得应该带他们多参加一些竞技性的运动。


只要是竞技性运动,一定会有人输有人赢,而最后的冠军只有一个。


让孩子在这个竞技的过程中接受点失败和挫折,他们才能逐渐正确地面对自己。


但是要兴致勃勃地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因为每次失败都是他不断进步的契机!




这一期《圆桌派》邓亚萍专题,讲的主题就是“兴致勃勃地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