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温习自我检测卷(解析版)
统编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022——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自我检测卷(解析版)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计分
一、语言文字累积与运用(共34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缥碧(piǎo)遒劲(qiú) 油光可鉴(jiàn) 长而不冗(rónɡ)
B.窒息(zhì) 地穴(xuè) 长虹饮涧(jiàn) 摩肩接踵(zhǒnɡ)
C.料峭(qiào) 罅隙(xià) 自出心裁(cái) 舳舻相接(zhú)
D.秀颀(qí) 黏土(nián) 络绎不绝(yì) 重峦叠嶂(nuán)
【答案】C
【解析】A.“冗”应读作“rǒnɡ”;B.“穴”应读作“xué”;D.“峦”应读作“luá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起延续到棚直的足尖。
B.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循形。
C.根据演讲内容与情感表达的需要,辅以适当的手势,但手势不宜过于夸张、频繁。
D.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治情操。
【答案】C
【解析】A.绷直 ;B.遁形;D.陶冶
3.下列横线处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组是( )
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时,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 ②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
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④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A. ①④②③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由前文“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可知,这个立意需要深刻,那么就要往深处去思考,所以应该放在第一处的是“①”,正好和前文这句话形成照应;由前文“还要求新,避免思维定式”可知,立意应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之照应的应该是“④”;由前文“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可知立意也不能观点陈旧,随大流,最好和平常观点不一样,所以与之照应的是“②”;最后,第③“都可以使立意新颖”可以作为总结放在最后。故选A。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B. 面对国家民族危亡,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C. 人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就死得其所。
D.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答案】D
【解析】D.语序不当。“发展、生存和凝聚”改为:凝聚、生存和发展。故选D。
5.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新闻体裁,被称为新闻特写。
B.《答谢中书书》中的最后一个“书”字,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即“书信”,它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C.鲁迅在其小说《藤野先生》一文中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D.《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 品。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答案】D
【解析】《藤野先生》的体裁是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 ①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 ,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④ ,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⑤《春望》中表现诗人因忧国、伤时、思乡而形容苍老的句子是“ , 。”
⑥《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 。
【答案】①天接云涛连晓雾 ②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柴门何萧条 ④馨香盈怀袖 ⑦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⑧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按要求答题(共11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3分)
(1)阅读下列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5月4日下午,向阳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事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1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
【答案】向阳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注意从导语中概括即可。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分析时,可以对新闻导语部分内容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即可,导语是: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要抓住主要的关键词:向阳中学;经典诵读比赛。故可以概括为:向阳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2)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4分)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要使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感。
【答案】示例: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并对每则材料进行提炼总结。材料一通过举例得出一个结论:“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的关键句是:“要使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感。”找出两则材料的关键句后考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3)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4分)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理解:
【答案】示例: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示,根据图示中的汉字标示,即可作答。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当有“疑惑”“惊叹”“好奇”交织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理解为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②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③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地,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通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 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 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材料一第③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可知,“鹅毛”表示送礼的人对收礼人的重视程度,并非“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故选D。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
A. 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 不同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 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 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材料一第①段“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可知,相互馈赠礼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并非选项说的“有的时期和地区”;
C.由材料一第③段“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可知,礼物的价值主要是送礼人是否有心,而不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
D.由材料二“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可知,互送书籍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是有特定对象群体的,并非所有的人互送书籍都能有这样的效果,选项说法绝对化;故选B。
10. 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3分)
【答案】①礼物并非越贵重越体现心意之诚,最主要的是看这份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
②礼物并非越实用越能满足对方所需。对方渴求的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种误区:由材料一第③段“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和材料三“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可知,并非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最主要的是看这份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
第二种误区:由材料一“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和材料三“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可知,并非“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对方感受到送礼之人的重视程度,对方渴求的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二)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4分)
【答案】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作答。
1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析】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语句“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从结构上看,用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非同寻常的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过去十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
“我”的情感变化 |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
意外 |
第二次: ① |
痛苦 |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② |
【答案】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悲凉
【解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等概括填写作答。文章叙写了母亲三次“放飞我”:第一次是第4段叙写的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当时的心情是“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5段叙写的在1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次是第6段叙写的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我”的心情是“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1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
【解析】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题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行为——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从而暗示了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三)
名著导读(9分)
我和那位邀请我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一起出发。这时,人们都已经奔向那座就着古庙临时搭建的露天剧场。那天是星期六,距离太阳落山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全城出动了。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厂和鞋袜厂的女工、合作社和苏区邮局的职工、战士、木工、拖家带口的村民,都朝着河边那块演员们演出的大草地涌去。很难想象还有比这一幕更加民主的集会了——有点像昔日的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不设贵宾席。山羊在不远处的网球场上吃草。中央政治局总书记洛甫、财政部长林伯渠、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群众中间,像其他人一样坐在松软的草地上。演出开始后,人们就不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大块粉红色的绸幕,上面写着“人民抗日剧社”几个汉字。节目预计将持续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一种综艺节目,或者说是杂耍表演。这些节目主要通过抗日和革命这两个中心主题连贯起来。节目明显带有宣传色彩,道具都十分简单。(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5. 假如斯诺拿起相机,你觉得他会拍下选文中哪一幕场景?为什么?(3分)
【答案】示例一:拍下晚上演出的背景和道具,如露天剧场,绸幕上面写着“人民抗日剧社”几个汉字等。因为这里是剧社演出的背景,虽然背景的简陋、道具的简单,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演出得逼真。
示例二:拍下那些演员们。他们演员们生活艰苦,几乎没有报酬,却能坚持学习,始终保持乐观。
示例三:拍下那些观众。尽管节目简单,但是这些节目都来自于百姓,红军的剧本和歌曲都是红军自己创作的,反应了百姓的心声,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解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文段内容。镜头可以对准观众、演员、道具、背景等一切和剧社有关的东西,然后结合红军剧社的特点、观众的特点等来说明理由。如镜头对准观众,可从观众的构成(群众、战士、党和红军领导人及其妻子)来说明理由。如“中央政治局总书记洛甫、财政部长林伯渠、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群众中间,像其他人一样坐在松软的草地上”,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和红军所倡导的“官兵一致”的原则。
16. 在当晚观看演出期间,什么事让斯诺“惊慌失措”?(3分)
【答案】观众中有人要求外国新闻记者独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这个文段出自第三篇《在保安》重点第五部分《红军剧社》:在演出之间,观众中不时有人叫喊,要请别人即兴唱歌。在大家 要求下,五六个陕西本地姑娘——工厂女工——唱了本省的一个古老民歌,由一个陕西农民用土制琵琶伴奏。另一个“点名”演出是一个学员吹口琴,又有一个学员唱一首南方人爱唱的歌。接着,使我感到完全手足无措的是,有人要求外国新闻记者独唱!他们不肯放过我。天晓得,我除了狐步舞、圆舞曲、《波希米》和《圣母玛丽亚》以外,什么也不会,而这些乐曲对这批斗志昂扬的观众来说是很不合适的。我甚至已记不起《马赛曲》是怎么唱的了。他们仍继续要求。我在极度尴尬的情况下终于唱了《荡秋千的人》。他们很有礼貌,没有叫我再来一个。
17. 红军剧社拟创作一部《信仰在战斗中闪光》的短剧,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推荐合适素材,并简述推荐理由。(3分)
【答案】示例:选择保尔这个人物。保尔信仰共产主义,这赋予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给予他坚定的意志,他的信仰坚定而强大,帮助他渡过一次又一次人生难关,当他失明时,当他瘫痪时,都是他的信仰支撑他坚持下去,用顽强的毅力和身体的痛苦抗争,成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灿烂的一生。如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建筑。暴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如期修通铁路。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名著知识。短剧题目是《信仰在战斗中闪光》,因此选择的素材应扣住“信仰”“战斗”“闪光”进行。如可以围绕保尔的信仰选择能体现“信仰在战斗中闪光”的事迹。示例: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创作。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人们一块“钢铁”是经历过许多磨难才能炼成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根据语境意思和词语运用法则来解决。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0.【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3分)
【答案】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二)
(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骗)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2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B.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C.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D.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答案】 A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的意思是: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为什么却用来缠树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故选A。
22. 翻译。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
【答案】隋炀帝因为各番国的首领都汇集在洛阳,正月十五日(丁丑),在端门街隆重地举行百戏(文艺)表演。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把)、毕(全,都)、于(在)、盛陈(隆重地举行)”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炀帝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花费多。
B. 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
C. 隋炀帝下令装饰店铺,店堂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
D. 隋炀帝要求,外国客人到酒店吃饭,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
【答案】 C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由“(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可知,隋炀帝不是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
B.不正确,从“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可知,不是“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
D.不正确,从“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可知,不是“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而是不收钱。故选C。
参考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因为各藩国首领都聚集在洛阳,便于正月十五在端门街举办各种戏曲演出。戏场四周长五千步,场内手执各种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人,乐曲声传到数十里之外。通宵达旦灯火辉煌,照耀天地,整整一个月才结束。花费的钱数万。从此以后年年如此。
各蕃国首领请求到洛阳的丰都市场做买卖,隋炀帝批准了。事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造型一致,店内挂满帷帐,堆积各种珍贵货物,来往的人也必须穿上华丽的服装,就连卖菜的也要用龙须席铺地。只要有外族的客人路过酒店饭馆,便令店主把他们请入店内就坐,让他们吃个酒足饭饱再走,不收钱,哄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饭历来不收钱。”外族客人惊叹不已。其中也有聪明的,有所察觉,看到用丝绸缠树,就说:“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却用来缠树呢?”市场上的人羞愧得无言以对。
(三)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24.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3分)
【答案】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解析】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5.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四、作文(共60分)
26. 题目:乐此不疲。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例文】 乐此不疲
我喜欢做的事有好多,但最让我乐此不疲的是看漫画,弹古筝,还有吃甜品。它们是那么的有趣,总能让我开怀大笑,忘记一切烦恼。
日本的漫画在中学生中十分流行,我也不例外。到了周末,我便恨不得将所有漫画全部看完。《暗杀教室》是我最喜欢的,不仅剧情十分有趣,而且还有许多可以交流的朋友。每当我与同学交流时,我便滔滔不绝,乐此不疲。
在生活中还有一位伴我左右的“朋友”——古筝。或许许多人认为,反复的练习十分枯燥无趣,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一遍我都有不同的发现。第一遍,高山流水的宁静画面浮现眼前;第二遍,脑海中出现的是孔明的空城计;第三遍,则来到了一片翠绿的竹林……一遍又一遍,仿佛我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一个音符都在讲述故事,这怎不让我乐此不疲呢?
作为一位甜品爱好者,我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出去喝下午茶的机会。无论是与朋友、家人,只要有好吃的,我一定不缺席。久而久之,我不仅更热爱甜品,还喜欢上了做甜品。从小饼干到蛋糕,我都尝试着自己做。可是我全部都按照食谱上做,有点缺乏个性,于是又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改变食谱!
在每一块小饼干里加入葡萄干,味道变得美味不少;在鲜奶果冻里,将鲜奶换成酸奶,又有一番新风味。我在食材王国里随意玩耍着、搭配着,即使味道变了,却依然乐此不疲——如此有个性的甜品,多棒啊!
将平凡的事变得有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一件事中,是多么的快乐啊!每个人都有乐此不疲的事,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漫画、古筝、甜品,真让我乐此不疲!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乐此不疲”。“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乐”是说去做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此”是文章叙写内容的重点,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书法;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可以是喜欢的名人故事;可以是念念不忘的年节……通过叙写“乐此不疲”的故事,叙写自己成长道路上心路历程。也可以从“乐此不疲”的功用角度,阐述“乐此不疲”的意义和作用来作文。如:成功需要“乐此不疲”的精神;学习应该“乐此不疲”;“乐此不疲”是成功的基石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222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