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将来的路

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未来的路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散文《一生的战斗》中写给她的父亲:

“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观赏我。 ”

她的父亲偶然读到这篇文章,给她留了字条:

“深为感动,深为有如许一株小草儿骄傲。”

三毛后来在另一篇文章里说:

“等您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您——我的父亲,亲口说进去,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可能人们不会想到,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作家,云云卑微地渴望得到父亲的一句肯定。

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在孩子心里,抵得过一整体世界的重量。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大概影响孩子的一生。

想让你的孩子乐观阳光、温暖自信,就要从目下当今开始,多对孩子说积极正面的话。

01 用鼓励代替苛责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中,报告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年近四十岁的女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而这出处于童年的一次经历。

天资聪颖的她,幼年时表现特别出色,但是在5岁的时候,她尿了一次床。

父母大惊失色,责备她怎么越活越发展了。

这让她非常羞愧,效果第二天又尿床了。

她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往外走一边说:

“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褥子晒到里面,让别人看到多丢人。”

她爸爸板起面孔认真地警告她说: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这两次尿床我原谅你了,再尿床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她心里充满恐惧,当她第三次尿床的时候,父母震怒地责骂并惩罚了她。

从此她就落下了尿床的毛病,父母越是打骂就越严重。

求医问药也没有奏效,直到成年。

难以启齿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她上大学、找工作以及谈恋爱,她的人生就此灰暗。

有一天,她终于在父母面前控诉了积压在心里多年的屈辱,父母也开始痛悔。

没想到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开始好转,发生的次数大为减少。

而她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去了,对于爱情和婚姻,几近失去了去碰触的信心和热情。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说:

“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父母可能未曾意识到,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贬低和责骂,否定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当下,而是孩子的一生。

一直在鼓励、欣赏的言辞下长大的孩子,却活出了另一种人生。

传奇人物——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把一切成就归因于他的妈妈。

韦尔奇从小就有点口吃,而母亲鼓励他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只有面对现实,坚持与别人沟通,别人才会跟你做朋友。”

虽然口吃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母亲却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

这份信心奠定了杰克·韦尔奇一生的基调,他总是能够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来自母亲言语上坚定的支持,帮助韦尔奇攀上了学业和事业的高峰。

《孩子:挑战》一书中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真诚的鼓励越多越好,当孩子往前走,他回头最渴望看到的是鼓励的眼睛。

因为父母真诚的鼓励,是孩子抵御未来风雨、塑造信心的根基。

鼓励孩子,可以让一个平凡的孩子逆天改命;责骂一个孩子,可以让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生命跌入深渊。

鼓励、赞美向左,苛责、否定往右,不同的选择,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02 用沟通代替专断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题,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和父母沟通不了的时候,根本不会绝望。但是日积月累之后,会把这份亲情消化殆尽。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却恨不得成为陌路人。”

沟通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心与心的交流。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本心。

有一段来自一个上海家庭的视频。

一个男孩学习成绩下降,爸爸归咎于他的爱好,竟让他亲手撕掉收藏已久的卡片。

男孩在爸爸的威严之下,只能顺从。他泣不成声,哀求地看着爸爸,期待爸爸能回心转意。但爸爸毫不为之所动:

“来,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他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着想,是为了他好。

于是小男孩只好一边痛哭,一边继续撕……

悲伤和委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在视频评论区,大多数人为孩子打抱不平:

“不要让他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不要拿他最在乎的东西当作惩罚。”

爸爸的“为了你好”,却带给他最深的伤害。

被毁掉的,不只是他一张一张精心收藏的卡片,还有他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爱与信任。

殊不知,每受一次伤,孩子就对世界关起一扇门,这远远比成绩的下降值得担忧。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深谙教育之道,在与女儿梁思庄沟通的事情上,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格局。

梁思庄刚刚留学时,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

后来她听从了父亲梁启超的建议,攻读生物学。

但没过多久,梁思庄就感到生物学没有意思,学不进去。

梁启超立即写信给女儿说:

“凡学问最好时因自己性之所在,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得到父亲的鼓励后,梁思庄果断放弃了生物学,改选了自己心爱的图书馆学,从此如鱼得水。

梁启超尊重女儿的真实感受,用春风化雨般的沟通,解开了她的心结,帮助她推开崭新世界的大门。

2022年冬奥会上,天才少女谷爱凌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在比赛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回味。

第二跳结束后,谷爱凌面临两个选择:选择较高难度的动作可以完成得很好,获得一枚银牌没有悬念。

选择超高难度动作,成功了可以获得金牌。但由于失误的可能性很大,可能最终连银牌都得不到。

谷爱凌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建议:

“力争银牌。”

但谷爱凌拒绝了:

“不,我参加冬奥会不是为了打败其他运动员,而是为了滑到我的最好。”

妈妈立即对女儿说:

“ok,这是你的比赛,好好享受它。”

正是妈妈对她的尊重与成全,成就了谷爱凌,最终凭借惊天一跃,让历史记住了这一刻。

不得不承认,处处打压、事事强迫之下长大的孩子,承袭的是满身的伤痛与泥泞。

而在沟通与尊重里被放飞的孩子,无一不是充满底气、擎光而行。

03 用倾听代替说教

有一次,袁咏仪在节目中谈到,她和儿子的关系非常紧张。

孩子一度不愿和她多说话。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当着她的面和爸爸张智霖说:“我想换个妈妈!”

袁咏仪感到很痛心,她不明白:“我这么爱孩子,到底哪里做错了?”

不得已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却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原来,袁咏仪的控制欲很强,很少关注儿子内心深处的想法。

儿子想做什么,只要感觉不妥,她会直接说“不行!”儿子做错事,她不听任何解释,直接惩罚。

儿子即便埋怨,她也毫不退让,因为——“我是你妈,妈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

这让儿子对她越来越反感,把心事都憋在心里,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后来,袁咏仪通过心理医生的方法,试着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母子间的关系,终于得到了缓和。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说: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被公认为育儿模范的黄磊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在教育的路上,理解和倾听往往比责备和惩罚的效果好。”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倾听,是抵达孩子内心的直通车。

正是倾听,为爱创设了一个空间。在这里,孩子内心的需要被看见,情绪被疏导,他的心自然会向阳生长、蓬勃盎然。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孩子终将活成我们嘴里描述的样子。

一句恶语,是刀戟,是枪剑,是六月的寒,轻易就能斩断孩子扬帆的桅杆。

一句良言,是洋流,是东风,是三冬的暖,托举孩子的人生之舟行稳、致远。

能用言语成就孩子,就请别用言语毁掉他。

因为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未来的路。

-END-



星竹,85后,码字为业。记录来自内心的成长随笔。好读书不求甚解,钟爱意境醇美灵性的文字,喜做温暖柔软有力量的人。你来了,我就当你不会走。一起加油!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115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