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 “反叛 “? 大家好,我是罗斌,欢迎来到我的教育专栏。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 “反叛 “?青春期危机并非灾难降临,而是危险中包含着机遇:孩子不管对父母如何失望,心灵深处还是渴望拥抱爱的关系,所以青春期冲突是孩子成年前给予父母最后的和解机会。父母是主动利用这次机会,通过学习去改善和提升亲子关系质量,还是逃避苟且、错失良机,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权衡的问题。所以青春期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如果养育是绝对完美的,该给爱的时候给,该放手的时候放,那就没有所谓青春期的问题了。 1青春期的孩子是靠反叛父母来获得可以超越父母的授权的 孩子在攻击父母的同时,也会小心地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因此感到受伤和背叛,那么孩子就会在自我谴责中纠结愤怒。如果强大意味着背叛父母,他就不敢变得强大。如果父母用更强大的力量来打压孩子,那么这些被压抑的成长力量会延伸到青春期之后,最后可能要以一生的时光来整合。 青春期的孩子把父母当成了“磨牙棒”,通过攻击父母来练就面对逆境的力量。如果自己生命中“最强大的人”被自己打败,他就会相信自己可以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所以如果父母欣然接受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失败,孩子就会从父母强大的包容力量中,获得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和不完美的自己的能力。 青春期的任务,根本上只有一个目标:分离个体化,彻底单飞。与母体分离是所有生物发育成熟的必经之路。自然界所有生物与母体的分离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唯独人类与母体的分离如此纠结:百转千回,曲折坎坷。婴儿呱呱坠地,只是代表身体上与母亲分开,心理上婴儿仍认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 这种共生感安抚了婴儿出生后的分离焦虑,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婴儿得以安睡。等长大到两三岁时,婴儿才逐渐明白,妈妈是妈妈,我是我。这就是孩子自主觉醒的开始,这个经常大喊“我自己来”的小家伙,从此正式开启了让父母纠结的烦恼人生。 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和酝酿,青春期挟着强烈的风暴来临,亲子关系冲突之猛烈,让很多父母战战兢兢、惴惴不安。但如果了解了冲突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这样的焦虑与恐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分离个体化的含义只是在心理层面上脱离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实现更高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而不是完全切断与父母的联系。 同时,孩子不再以父母作为自尊的唯一来源,自己好与不好,不再只依靠父母的评价,而是要接受社会主流的评价与检验。父母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孩子也不再把父母的观点作为自己价值观构建的唯一来源。判断是非对错,要广泛地整合其他人的观点,构建出更适应现实和社会的观念模式。 再者,孩子要建立除青少年了父母以外的独立的人际圈,逐步发展出从普通关系到亲密关系,一应俱全的完整社会支持系统。但这不代表完全的剥离,他们依然和原生家庭以适当的距离保持着连接,并互相支持。只是父母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影响力了,而且不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了。 青春期的孩子是矛盾的:既渴望自主,又害怕失去依靠;既想获得父母的经济支持,又害怕因此被父母控制。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分离意味着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从绝对的主角,大踏步地退后为配角,最后只能沦为背景墙。父母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更让父母有强烈的被抛弃感的,还不是孩子和普通同龄人建立关系,而是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早恋”。如果父母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你们严防死守的这条线,真的只是为了让孩子专心于学习吗?还是害怕失儿女的爱更多些呢? 2凡是在青春期经历过狂野反叛的人,成年后反而会比较平和而理性 青春期的冲突对孩子而言,就是通过对抗来释放幼年时期积累下来的仇恨和暴戾,以免它们有朝一日变成黄河决堤般的恐怖灾害。青春期太过乖顺的人,反而可能潜伏着亟待爆发的破坏力。比如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吴谢宇,青春期间,因父亲去世,贫弱的家境只能靠母亲独自支撑,使他更加不敢违抗母亲的控制,直至案发前,他都是别人眼中百分百的“完美少年”。 但是问题恰恰出在“完美”上,正如他的中学老师评价:吴谢宇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青春期都爆发不了的愤恨,终于以最惨烈的方式逆反:杀死母亲,并极速堕于夜店当陪酒员,苟且偷生,与母亲对他在未来社会阶层的期待背道而驰。 从亲子关系的能量对撞方式来看,可以把孩子的反叛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的“热对抗”,比如吵架、出走等;一类是迂回的“冷对抗”,比如生病、自残、消极倦怠、无力上学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反叛”指的是“热对抗”,因为这种方式外显而激烈;而“冷对抗”因为内敛而隐秘,让父母完全没有发力点。 但是,“热对抗”的孩子至少还有愤怒的力量,内心也更少纠结,所以才敢于朝外攻击;而“冷对抗”的孩子内心更为纠结,既想反抗,又恐惧反抗后果——自己受罚或者父母崩溃,所以只能将攻击朝向自己。从心理治疗角度,“冷对抗”比“热对抗”更难处理,孩子也更拒绝改变,这类个案也更容易脱落,因为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心理医生。 3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原因 如果冲突发展到亲子关系难以维持,那就不是青春期的问题,而是青春期前期的问题了。是之前亲子关系和父母婚姻关系问题的积累,借着青春期的导火索爆发了。青春期是对前期养育质量的大检验,它就像一面照妖镜一样,让之前回避和压制的问题暴露无遗。 如果青春期之前的亲子关系有严重问题,那么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同样会有障碍。所以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大多在青春期发病,原因就是患者无法跟上与同龄人交流的步伐,在人际关系上被边缘化。 青春期孩子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被同伴接纳,所以被孤立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方面前期积累了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在身体和行动能力上快速成人化,使他们拥有了与父母抗争的智慧与体能,促使潜伏了多年的问题明朗化。其实在青春期来临之前,有些父母已经未雨绸缪,对待孩子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似乎也使亲子关系有所缓和。但是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就可能因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小问题,而引发早期埋下的定时炸弹,于是孩子就开始不依不饶地和父母“翻旧账”。 实例1: 有位母亲学习心理学后,意识到丈夫对女儿的暴力行为不对,于是开始注意更多地关爱女儿。在女儿青春期之前的两年时间里,母女关系比以前更好、女儿也更懂事了,母亲以为早前的事情可以抹去了。 直到女儿十三岁的某一天,因为她对妹妹的暴力举动,妈妈说了两句她就爆发了。女孩对班主任说:她想杀了父母、妹妹,然后自杀。老师震惊之余,要求父母带其去看心理咨询。女孩在咨询室里痛陈:在妹妹出生后的几年里,每次父亲因为袒护妹妹而暴力对她时,她都在悲伤和仇恨的煎熬中难以入眠,而妈妈只会息事宁人地劝她理解爸爸。 孤独痛苦的她,只有在心中设想各种杀死父亲的画面,才能获得些许兴奋和快感。母亲被女儿的愤怒和仇恨吓坏了,看到女儿如此“阴暗恶毒”的内心,她甚至怀疑这两年女儿的“懂事”全是在伪装。女儿其实真的是在“装”,她想“装着”自己可以原谅父母,“装着”以前的事情过去了。但是潜伏的伤痛还是不请自来,“过去”终究没有过去。 母亲愤怒于女儿为什么老要揪住“过去”不放,沮丧地认为这两年的用心白费了。其实只是她这两年对女儿的关爱,不足以化解之前积累的巨大创伤,而非她的努力无用。如果没有这两年的关爱,可能女儿根本不会说出“想杀人”,而是直接就行动了。所以,青春期只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而不是心理问题的原因,青春是无罪的。 疯狂的孩子背后,一定有能把人逼疯的父母。有些对外人忍气吞声的父母,常常把最恶毒、最刻薄的一面留给孩子。从多年咨询个案的经验来看,我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从来没有无辜的父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自己都不懂。由于没有完美的家庭,所以也不可能有成长完美的孩子。 从心理层面而言,一个人终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十八岁之前就已经奠定了,成年后,这个已经定型的心理健康值决定了我们从现实创伤中自愈的能力现在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早年亲子关系的强迫性重复而已。 十八岁之前的人格奠定了一个人的自愈能力。十八岁之前的人格水平,就是我们精神的质量,它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而学习和修行,本质就是为了改变。 欢迎大家来参加青少年沟通训练营吧!这14天,会给你后面的生活,来莫大的不同。行动吧~ 年新一期青少年沟通训练营12月5日正式开始~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