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择题专题打破!(39)

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择题专题突破!(39)


6.图1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据,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图1

图1:(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备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7.林毓生教授一曾经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借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与价值支援并辩解反传统运动,但是个人应看成目的,不可当作手段;个人的自主独立源于个人本身价值的体认遭到了曲解。这一分析的主旨是

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保守的运动

b.个体主义在近代华夏影响力有限

c.新文化运动并不实现个体主义

d.新文化运动看重个体自由和尊严

8.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领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了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影响力

b.推动党的职业重心向农村转移

c.利于提升农夫群众的政治素养

d.利于开展农夫运动支持国民革命

9.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淮河水利计划,但计划工程一直受到无力动员和征召劳力的阻碍,未能实现;1953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治淮过程中动员了成百万的人力,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材料反映出

A.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新政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

C.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落后            

D.一五计划提高了民众积极性

10.对图2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图2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及城镇人口比重

A.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B.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D.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高考历史:高中历史选择题专题突破!(39)

【参考答案】

6.C

【解析】: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C正确,其他选项都片面。

7.C

【解析】:材料强调个体主义应该让个人当作目的,新文化运动中个体主义被曲解,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倡个体主义,但是遭到曲解没有真正实现,C正确。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A错误;材料未体现个体主义的影响范围,B错误;D与材料表述内容相反。

8.D

【解析】:1926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教授农民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正确。材料强调教授给农民的斗争理论与方法等内容,重点不是对党的宣传,A错误;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考虑的问题,B错误;讲授马克思主义内容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但不是最主要目的。

9.B

【解析】:题干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淮河治理,说明新中国组织动员能力强,社会协调能力更高,故选择B。A选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到1952年,时空不符合;C选项不符合材料;D选项一五计划主要是工业建设方面,材料并未体现出一五计划提高了民众积极性。

10.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略微增长,经济发展放缓,但务工迁移量急剧上升,联系所学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后大量海外投资进入、城市扩张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C正确。1987-1990,-明显不一致,A错误;务工迁移量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说明工业化停滞,B错误;21世纪初迁移返乡城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D错误。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016849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