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幼·日推】幼小跟尾:家长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指导篇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更重要
1.增强幼儿的信心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致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娃儿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黉舍,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举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调整好幼儿生活顺序
4.培养幼儿的自理本领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能做和应该做的工作自己去做。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就要注意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
5.为幼儿准备家庭进修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
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对短文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还是接送比较好,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横道,迷路找民警。
其次,让孩子记住父母和其他负责接送的亲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码,记住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和办公电话。当然,为以防万一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把这个拿给警察叔叔看。
7.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需培养5种学习习惯
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习惯2: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
习惯3:经常阅读的习惯
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习惯4: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习惯5: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培养
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安排自己的事情,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带书本或者是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的孩子在课间休息时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到上课才想到自己没有去上厕所……这些都和孩子的计划性差有关。
做事是否有计划是关乎到一件事成败的关键因素,“凡事欲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合理的计划是有条理做事、高效做事的前提。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期幼儿活动的计划性开始发展,大班儿童在活动之前已经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将要做什么和怎样做。比如,能商量分配游戏角色、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一般认为,这时儿童的活动就带上了较为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计划性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培养孩子的计划性呢?家长可参考以下建议。
1.家长做出计划水平高的榜样
幼儿爱模仿,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家长自身的计划水平会影响孩子计划性的发展。计划水平较高的家长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而有些家长则本身的计划水平不高。但不管怎样,家长要有意识提高自己的目的性、计划性,为孩子做出榜样。
2.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计划性
1、鼓励孩子自己制定计划。
假日到来之前,家长可以让幼儿说说假日活动安排。在幼儿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家长首先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注意观察他们的神情、用户甚至手势,了解他们的预期目标、制定计划的能力以及参加活动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如果觉得孩子的计划不太妥当,应以平等的玩伴身份,重复孩子的想法引起孩子思考,但不要强迫或指责孩子,或代替孩子思考给出计划。
2、鼓励孩子实施计划,家长要等待孩子成长。
计划制定后,鼓励幼儿立即付诸实践。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启发孩子思考并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战胜困难。虽然孩子一时达不到成长看起来很容易的水平,但是要等待孩子自己通过后果来发现。讽刺、嘲笑和贬低会让孩子不自信,而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反助长依赖思想,二者都将导致孩子自卑和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3、总结计划实施情况,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成长的力量。
无论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家长切记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步,这一步只不过是计划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而已,但如何对待,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格养成打下印记。如果完成了计划,让孩子回顾下她的过程和心理感受。过分地夸奖“你真棒”,可能会让孩子为维持在父母心目中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回避挑战。如果没有完成计划,让孩子说说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么样,帮孩子自己梳理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自信是在克服失败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父母的不代劳、接纳孩子的表现,永怀盼望、以玩伴身份让孩子自己醒悟,才会让孩子内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幼儿做事的计划性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发形成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尊重、接纳、巧妙启发,才是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强大支持。
5-6岁儿童自控力发展指南
什么是自控力
自控力就是指孩子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的能力。这种调节可能是基于本能反应的自我控制,也可能是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外部制约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控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控制水平。随着孩子生理及心理机能的发展,自控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控制的转化过程。
5-6岁自控力发展的里程碑:规则逐渐内化
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了,开始逐渐学会将社会规则内化,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孩子进入中班之后,游戏方式逐渐由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等向小组游戏转变,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收获友谊,需要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这也强化了规则的内化进程。
给父母的建议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当孩子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和分析自己的行为时,在面对同样或类似的活动和情境时才会逐渐地表现出更好地自控能力。因此,在孩子因为冲动或任性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时候,父母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分析失控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他更需要父母站在他们身边,以此来确定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社会模仿对孩子自控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孩子往往通过社会学习、榜样模仿,产生自我强化,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如果孩子一做错事情,父母就不问缘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那怎么可以要求孩子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如果家长喜欢吃垃圾食品,不爱健康,又怎么可以要求孩子控制自己对垃圾食品的欲望,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及时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研究发现奖励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激励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增加相应行为发生的频次。因此,父母可以将自己期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陈列清楚,比如“每天坚持读一本绘本”“不是吃饭最慢的”“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就可以得到一个星星贴纸,集齐5个星星贴纸可以换一个红旗贴纸,5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冰激凌,10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玩具,等等。每当孩子出现良好的自控行为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可以逐步实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1015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