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且实用,批评孩子的"二八定律"

简单且实用,批评孩子的"二八定律"

简单且实用,批评孩子的"二八定律"


01

教育孩子的时候,

说的人和听的人,

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




父母在责备和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心理基础是:你是我的娃儿,不管我怎么说你骂你,都是为了你好。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这是爱的表达。
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的感受常常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当父母的批评里都是打击、否定和人格攻击,对孩子自尊心是有一定损害的,娃儿的反馈反而会破罐子破摔,听不进去父母的管教,最终任由不良行为持续。
实际上,每一句伤害人的话,都不会变成激励和鼓励,反而会捣毁了孩子的尊严和信心,不断暗示自己是有多么的糟糕。

02

批评的内核,

应该是引导和鼓励,

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波澜壮阔,成绩斐然,在他的自述核心,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他9岁的时候,自己辛苦积攒的一串铜钱突然找不到了,于是大声哭闹了好久。
第二天,父亲无意在庭院里的桃树上发现了那串遗失的铜钱,明白是儿子贪玩遗落在了那里。
但他并没有责备自己的儿子,而是写了张纸条给儿子:“有个小孩自身把钱丢失在了树上,到处寻找,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
梁漱溟拿着纸条,果真找到了自己忘记的铜钱,于是不好意思了起来。
不管梁漱溟犯了什么错,父亲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他、批评他,而是选择提醒、暗示等方法,启发他思考、自我反省。
这种批评教育,培养了梁漱溟的自省认识。
想要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放下偏见和评判,看见和接纳孩子。


03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有建设性的,

必须要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修正,不妨采用这“二八定律”:
1.两分道理,八分共情
一位教育家曾经分享过一个自身的经历。
他的儿子骑自行车撞到了一个小孩,虽然只是皮内伤,却花去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
儿子由于害怕,不敢回家。
他知道后,没有着急批评儿子,也不讲大道理,而是先共情儿子: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然后,他还帮助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见父亲如此理解和接纳自己,儿子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我要是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就能避免这次事故。”
父亲这时才开始输出道理,告诉儿子各种交通安全知识,这次,儿子听得十分认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道理之前我们要先给孩子多一些共情。
2. 两分批评,八分肯定
一个爱美的小女孩,心思都花穿着打扮上了,导致学习不在状态,妈妈看后很焦虑。
有一天,妈妈见女儿又花了半小时在打扮上,便对她说:“每天美美地去上学,上课的心情都变好了呢。”
女儿听后很开心,妈妈又继续说:“要是每天你的作业也能完成的美美的,那就更好了,妈妈相信这也难不倒你的对吧?”
女儿爽快地答应了,从那天起,女儿在学习上明显用功了。
这位妈妈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三明治效应”
先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然后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最后给予信任、支持和帮助。
在夸赞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孩子会觉得是善意的,也就更愿意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3. 两分建议,八分分享
一位家庭指导师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偶然间发现儿子的裤子里,有很多“小情书”。
儿子才小学五年级,就“早恋”,朋友很震惊,但他却没有揭穿儿子。
而是选了一个父子俩都很放松的时间,跟儿子分享了自己曾经早恋的经历。
他说很小时候自己就喜欢上一个女孩,但是由于当时自己没有能力,就把这份感情放在了心里。
直到自己考上好大学,对未来有了规划,可以对女孩负责了,才开始和女孩谈恋爱,并结婚生子。
自始至终,关于兜里的情书,爸爸没有提一个字,却巧妙地给了儿子处理这件事的建议。
第二天后,那些情书真的就没有再出现过。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就是一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因为孩子听不进去硬生生的命令或建议,但故事却能很好的引导,给孩子指明方向。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犯错误、表现不尽人意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各种严厉的语言逼着孩子认错,而是让孩子学会思考。
因此,不要让批评没有了“爱”,让教育没有了温度,让亲子间只剩下满嘴的说教。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820806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