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中情景默写
►1►
🔷 《屈原传记》 🔷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身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配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朴直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耿介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也即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7.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这三方面。
8.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文风特点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9.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 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1.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 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2.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 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3.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16.引发忧思创作的《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方面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17.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8.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19.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0.指出人在困苦疲倦、内心悲痛之时,常常会呼唤本源的句子是: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1.指出《离骚》从上古开始讲述明君治国的例子,用来告诫当世之君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23.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4.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
🔷 《苏武传》 🔷
1.《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的语句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是:“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的语句是:“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苏武传》中表现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边上牧羊,却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只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的句子是:“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苏武传》中表现苏武因能制作修补打猎工具被单于弟弟於靬王赏识并供给衣食的句子是:“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给其衣食,於靬王爱之”。
6.《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囚,吃雪吞羊毛,但苏武始终不屈服,不投降,表现匈奴人看法的语句是匈奴以为神。
7.《苏武传》中表现苏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保持节操,拄着汉节牧羊,汉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的语句是:“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苏武传》中写於靬王赏识苏武,但几年后,於靬王生病了,还赐给苏武很多东西的句子是“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9.《苏武传》中写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于困境的句子是:“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3►
🔷 《过秦论》 🔷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4.《过秦论》中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的句子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过秦论》中,诸侯国曾经想凭借他们雄厚的实力攻打函谷关从而灭掉秦国的句子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7.《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轻易就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
8.《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9.《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10.《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11.《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2.《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13.《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5.《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6.《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文化上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7.《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8.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9. 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0. 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1. 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22. 过秦论》中,贾谊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23. 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24. 《过秦论》一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5. 《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6.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的最好办法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27.《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欧阳修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
🔷 《燕歌行并序》 🔷
1.《燕歌行并序》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2.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3.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对比手法,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4.《燕歌行并序》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5.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突出表现士兵们英勇杀敌不为功勋,表现他们质朴善良品质的诗句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6.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7.《燕歌行并序》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写兵士们身披盔甲,远离家乡,历经辛苦,时间已很长了,而妻子在家整日以泪洗面。
8.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虚荣傲慢的统帅形象,与下文的战败被困形成反衬。
9.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10.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11.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观,而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
►6►
🔷 《李凭箜篌引》 🔷
1.《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也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昆山玉碎凤凰叫 ”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清脆激越;“ 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2.《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3.《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描写了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描写音乐的震撼力。
4.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梦入神山教神妪”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不仅如此,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6.《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
7.《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7►
🔷 《锦瑟》《书愤》 🔷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一联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的句子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用典的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721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