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在没有生儿育女之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伟大和艰辛
做了父母之后,仿佛每一天都跋涉着对儿童的希望和无私奉献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发现
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淡、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陌生”

当然,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

那些年,刚出学堂门就跟着村里的姑娘们一起外出打工
刚开始心里面还是比较思家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爸爸妈妈打一通电话
后随着逐渐进入工作状态后,对父母的思念就不再当初那么热心
从最初的两、三天到一星期通话一次,再到半个月、一个月、甚至自己都记不清上一次通话是什么时候
我才逐渐意识到,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和地方官之间的关系竟变得如此陌生

对于这一点,父母自然是能够感受得到,甚至比我们这些当儿女的更容易算计
每一次,父母意难平的时候也会说一些过激的话,比如“别人家是小棉袄,我养的是白眼狼”
这种听起来就不入耳的话,很明显恰恰是加大了亲子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不过,仔细想想在父母身上停留的光阴也的确是格外地抠门
像那几年,每年好不容易回家一次,也有良多同学、和朋友之间的聚会推脱不开
细数下来,和父母能够坐在一同耐心说话的日子还真不多
这表面的一切,看起来好像都是由于生活太忙碌而没有时间团聚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其实,事情还真不是这样一回事

直到遇上表姐后,才肯承认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冷漠
我的表姐是做物流行业的,这份职责的忙碌也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从正常生活切入点来说,表姐夜班的次数要大于白班
父母正常生活的时候表姐在家休息睡觉,父母睡觉的时候表姐又在坚守岗位工作
如此黑白颠倒的生活,可以说,天天和亲人相处联系的机会是屈指可数了
本以为有着这样的工作环境,那表姐和姑妈的关联一定很糟糕吧
没想到,事实却恰恰相反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表姐和姑妈之间不仅亲如姐妹,她们之间的联系频次也是最高的
听表姐说,她上班的时候准能第一时间收到姑妈的嘘寒问暖,姑妈睡醒后打开手机的第一眼,也是收到来自于表姐的早安问候
其实,她们所属的空闲时间可能都不在当前,但心与心之间的建立,怎会轻易被忙碌取代呢

原来,亲密关系都是从小就有的

表姐和姑妈的深厚母女情,一直成为我羡慕和修炼的目标
可是,我也发现了,亲密关系背后往往都少不了畅所欲言的内心富足
表姐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夜班结束后正好是清晨7:00,走在回家路上的表姐,也会充当父母的闹钟
他们一家还建了一个三口之群,名字叫作“干饭之群”
光是听名字是不是就觉得很有意思?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的是表姐一家的沟通方式
姑妈姓王、姑父姓柳
表姐会经常称呼他们为“王女士”、“柳先生”,也会把他们称为“老王”、“老柳”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每天清晨的一大早,表姐都会在夜班结束后准时给父母打响视频通话
比如:

“老王昨天晚上又晚睡了吧,今天可不能睡那么晚了”

“听说老柳前几天和工友偷偷喝酒了,等春节回来,自觉罚做家务吧”
……
刚开始,听到表姐如此跟姑妈他们通话的时候还觉得不妥,表姐笑笑说:

我从小就是这样和他们说话的,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才能让亲子之间有更多话题可聊,不然就那么几句话,聊着聊着就把话题聊“死”了

现在,如此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

想想这些年和父母之间的聊天:

“吃饭没有”
“吃了”
“今天工作怎么样”
“还行吧”
“春节什么时候回来”
“现在还不知道”
……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我知道,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冷漠都是从一开始就种下了
曾经,我也学着表姐的称呼法把妈妈叫成“陈女士”
结果被妈妈翻了一个白眼,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说“别以为出去工作几天,就不知道你姓什么”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跟老妈开玩笑,除了遇到正经事,几乎就不会主动拨通电话
相反的是表姐一家的沟通交流,反而更容易经得起时间考验,哪怕生活再怎么忙碌,对彼此的关怀和心灵连接都不曾断落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忙碌让关系疏远,还是束缚失去了亲密关系

我想,大概是后者的影响吧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爱说话了?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一直以来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那些可以跟父母说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允许孩子说更多幼稚话题的父母,才是真正的价值教育
前些天,4岁的女儿天天缠着我说“妈妈,我考你几个问题”
心想着女儿终于肯学习了,美滋滋地答应了:“快问吧”
接着就出现了这一幕:

女儿:“1+1等于几”
我回答“2”
女儿:“那2+1等于几”、“1+1+2又等于几”
几个轮回后,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也太简单了,根本就不想去作答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猛地一瞬间,我被曾经儿时的一段段记忆惊醒了
那个时候妈妈也经常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我,你不觉得丢人吗”、“我不想回答你这样问题”
再回忆自己那个时候的情绪,是失落、难堪、自卑、还有种被嫌弃的抛弃感……
是呀,自己当初都有着那般不堪回忆的童年经历,难道还让自己的女儿也重蹈覆辙吗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和价值观又怎会和孩子一样呢?只有重视孩子的价值教育,才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制造更多和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共同话题的亲密感。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因为,价值观一直都是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底气!

那么,家长该如何从小注重孩子的价值教育呢?请记住这2件事一个都不能少

01
孩子越小,价值教育的可塑性越强
有位清华教授到某学校参加讲座,对着台下上千名家长,他不聊成绩、更不谈学生表现,而是向家长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怎么样,都满意吗
大部分满意家长会说:“嗯,还行,就那样吧””
②那孩子有没有让你们生过气呢
“有”,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声
而说起孩子为什么会让家长生气这个话题,那滔滔不绝的声音里,基本上都是孩子不好好学习的各种叛逆
接着,教授又问“那孩子有没有让你伤心呢”
过了一会,陆陆续续有几位家长发言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有位妈妈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她说:

女儿5岁的时候,我和她爸爸说“闺女,爸爸妈妈以后老了,你打算怎么对待我们呀,孩子说“我会把你们送到养老院去”,这句话让我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可是转念一想,5岁孩子能懂什么,养老院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必跟小孩子较真呢
这位妈妈的话当时获得了在场很多家长认可,可是却被教授作为重点话题探讨

教授说“如果你觉得这些是小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若小时候得不到这些价值观讨论,长大后是不是就会成为那个真正把你送到养老院的孩子呢”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原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影响就是家长自己呀
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小就不跟他们计较,那将来的某一天,孩子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冷漠?其实,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价值教育”

当然,这也不是鼓励家长去跟孩子计较价值、争议教育,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或产生错误认知时,父母像一盏路灯一样照亮黑夜里的路,为孩子指点迷津并帮他们做出正确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更不要觉得不懂就选择无视他们,孩子年龄越小所得到价值教育的可塑性也越强,但凡是孩子主动了解就需要耐心指正,成为孩子的一份影响、也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正确价值教育!
02
孩子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有一位妈妈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乐乐早一点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她特意在乐乐2岁时就送到托儿所学习独立
小小的人儿也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生活
到了第二年春天,她又想把乐乐送到公立学校
于是,在开学前就风风火火地准备了很多入园资料
本来以为上公立幼儿园就是万无一失,对原先的托儿所也就不当回事了
平时根本就是随着孩子的心意,想去就去、不想去就在家里面待着
可不曾想,小朋友们都开学好几天了还没有收到幼儿园任何通知
后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乐乐“还不到入园年龄”呀
无奈之下,乐乐又被送到原先的托儿所继续上学

上学的第一天,妈妈心里就犯嘀咕:

“老师肯定会问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来上学,如果如实回答,怕老师接下来不会认真对待一个随时会转学的孩子”
于是,妈妈就发挥编剧才华和儿子对好剧情,表示“长时间没上学就是因为回姥姥家了”
说来说去,其实这就是妈妈教孩子的一个撒谎行为
而从那以后,妈妈也发现乐乐经常会编一些谎话来获得好处
等到妈妈批评“讲谎话不对”时,乐乐直接反过来问“你那次不是让我对老师说谎吗,老师很开心呀”

原来,在乐乐的眼里,他认为说谎话可以让别人开心、也可以获得很多好处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大的价值教育
即:孩子的行为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总是批评自己的孩子叛逆、暴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并不是无迹可寻,曾经的某一个角落、某一件事情上,可能家长就是这么去跟孩子讲话的。

所以,我们在指责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过于冷漠的时候,不妨先检讨自己对孩子的行为表达,用自己的热情关怀、和尊重去慢慢唤醒孩子心中的那份尾随,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