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在中学里渐渐跟不上了?原因就在这里——

为什么小学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在中学里渐渐跟不上了?原因就在这里——

本期导读

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怎么到了中学里就下滑得那么厉害?这个疑问,终于在周四和老师聊天时有了答案。答案就在——课堂里。
周四是女儿上中学后的第一次家长谈话日,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和每一门课业的老师一对一单独聊。时间只有5分钟。
虽然只有五分钟,但这五分钟里,却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和老师聊过了之后,那个曾经让我觉得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也即“为什么有些在小学里成绩优异的孩子到了中学却渐渐有点跟不上了” 背后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女儿有两个平日一同上下学的朋友A和M。这两个女孩子在原先小学的班里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无论体育还是课业,都属于优等生。我还记得,一直到三年级的上半学年,那两个女孩子的成绩都经常稳居班级前两名。
但是到了三年级下半学年,A和M的这种绝对优势开始起了变化,渐渐显示出后劲不足的苗头。原本拿手的课业,也从优秀下滑到了良好。
女儿告诉我,有几次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她们还会偷偷地看女儿的答案。女儿非常不理解这种行为,她说,她们看了我的答案后直接写到本子上去,这对她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她们实际上还是不会做啊!
我当时听到了也很有点意外,她们的成绩那么好,怎么还需要偷看别人的答案呢?
到了四年级,她们在学习力上的不足就体现得更明显了。最终,在四年级学年结束的时候,A和M在多数课业上都只拿到了良好,这与她们在二、三年级时几乎门门课业优秀的情况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如今,到了中学。前段时间女儿回家告诉我,她感觉A和M在学习上好像真的有点吃力了,原本对她们来说是强项的德语,竟然差点考了不及格!而且在其他课业上,两个女孩子的成绩也大多只拿到了及格或中等。我听了也大为意外,这到底怎么回事?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怎么到了中学里就下滑得那么厉害?
这个疑问,终于在周四和老师聊天时有了答案。
答案就在课堂里。



那些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往往课业成绩都不怎么理想。
女儿之前曾经跟我说过,刚开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安排了突击考试,她其实也没有事先复习过,所以最开始也心里没有底,结果拿到考卷后一看,发现都是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她因为上课时听得很认真,所以脑海里还留有印象,就像电影的片段存放在脑中一样。
这可帮了她的大忙,所以她毫不费力地就完成了考卷。
女儿后来在回家途中跟A和M聊起考试,才知道,她们俩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所以根本没有注意过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说女儿在小学的课堂上有时还会开开小差,那么中学里的这件事让她对“课堂认真听课”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尝到了认真听课的“运气”后,她在上课时就越来越主动投入了。
在谈到女儿的课堂表现时,无论是德语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还是地理老师,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她是上课听讲时注意力最为集中的一个。
让数学老师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上课途中,一位同学因身体不适去了校医务室。老师后来想派一位同学去了解一下情况,结果不少同学都主动请缨要求前往。老师其实也看出来这当中不少同学是想借机逃避课堂练习,所以很有些生气,最后,他指名让女儿前去查看情况。因为她是全班唯一的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低头做题并把练习全部做完的学生。
女儿后来告诉我,她其实一点也不想去医务室,因为那就意味着她有几分钟听不到老师讲的课堂内容了。“我回来后,老师已经在讲新内容了,不过还好,我之前看过书,早就知道了,所以也没落下什么。”女儿说完庆幸地吐了一口气。
不缺席,对课堂活动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老师对女儿的另一个正面评价是:她是班里开学至今少数几个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或事假的学生。
我把老师的话转述给女儿听,女儿说,这是当然啦,请假缺的课虽然也能在家自学,但是效果肯定没有在课堂里听讲来得好。如果我课堂里有什么听不明白的,还可以问老师,当场就能搞懂。但是家里就要自己找资料查资料,有时候需要花很多时间。


写到这里,我想可能会有家长觉得,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就是天生自觉,有学习的主动意识;而有的孩子则不具备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家长催促提醒才行。
女儿是否天生有学习的自觉性?说真的,我并没有看出来。
还记得四年级考完的时候,她跟我开玩笑说,班里有同学问她,她是不是每天都花了很多时间在看书和学习上。在她们看来,女儿一定是特别努力用功的。她说我跟她们说我周末睡懒觉到12点,她们都不相信。说完她自己先忍不住笑起来。
我知道,女儿说的都是事实。
我还知道,她的确没有花很多时间在学校的课业上。她写书、画画、玩游戏、做手工……。每一样时间加起来,都比课业花的时间要多。
所以,在学习自觉性上,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也没什么说服力。
那么,她是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在课业的学习上非常轻松?
这,我其实也没看出来。
她在课业上也常常会遇到不懂的。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她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课外辅导班,也没有提前学过什么。课业知识唯一来源只有课堂。
既然她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课业上,课业对她来说也不是轻松容易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让她能在学习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呢?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忽然想到,课业学习这件事,会不会也同样是符合“二八法则”的?



什么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又被称为“帕累托法则”(英语:Pareto principle),是由罗马尼亚管理学约瑟夫·朱兰提出的一条管理学原理。该法则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帕累托于1906年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意大利社会财富分配的研究结论: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后来朱兰在管理学中采用了该思想。
这条二八法则概括起来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事物的主要结果只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
那么,决定学习结果的这一小部分主要因素是啥?
从女儿身上,我能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她不害怕思考
在课堂上遇到难题,因为不怕思考,所以愿意动脑,也不会想去偷看别人的答案。
在上课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也是因为不怕思考,所以不会被听不懂的内容吓倒,也因此很愿意积极与老师互动。
不怕思考,其实也可以这么去看,就是她不怕思考失败(也即没想出答案)后带来的挫败感。
她为什么不怕思考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因为她压根儿就没有挫败感,她没有精神内耗,不会觉得自己想不出答案做不出题目是一种“笨”“不聪明”“没有这方面的细胞”的表现。
她为什么没有精神内耗,不把“做不出题目”“不懂”等视为对自我的一种负面评价?
因为她身边从来就没有人这么去评价她!
她的教授爸爸跟她说,题目做不出来很正常啊,爸爸也经常做不出题目。
她的老师妈妈跟她说,题目做不出来对大脑来说是件好事,可以让它有思考锻炼的机会了!
所以,她的思想特别简单:题目做不出——哦,那我再使劲儿想想;老师说的我听不太明白——哦,那我问问他(她)。
想得有点烦了,不想继续想了。也没有人“语重心长”地跟她讲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知道她可以随时停下来休息。这是她的自由也是她的权利。
她考试考砸了,也没有“爸爸妈妈会不会批评我”的心理负担。她从父母这里能得到的永远是安慰的话,比如爸爸说,没事,也给别的小朋友一个得第一名的机会嘛。妈妈说,你只要搞懂了就好,在妈妈看来只要搞懂了就是满分。如果妈妈去考试,估计都比不上你呢。
因此,女儿在学习这件事上,是可以做到心无旁骛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虽然没有在课业上花很多时间但仍然学得不错的原因。只要心无旁骛,即使只用了三分力,也能拳拳到肉!
而且,更令人高兴的是她面对挫败时的心态。
到了中学,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跟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遭遇到起始阶段的”下马威“现象,她也不例外。但因为她没有精神内耗,所以反而越挫越勇。
从中学刚开学因为还未适应学习节奏而考试失利,到如今全部课业考试德语、数学、英语、地理、自然、伦理、音乐……毫无例外都拿到了“1”(优秀)的好成绩,我知道,她已摸索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重新走回到了正确的学习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