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该不该严抓学习?上课调皮捣蛋怎么办?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今天的文章解答了两个常见的学习问题,选自《儿童行动心理课——让妈妈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

我一直很关注那种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打底的育儿书。因为这样的书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重要的,会告诉你为什么要如许做,它会帮助家长潜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孩子潜意识里的秘密。真正了解孩子,才会真正地解决问题。

《儿童行为心理课》可以算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暖风有儿童精神分解的专业背景,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常见的育儿问题的。

因为朋友的推荐,早在暖风老师在饭团解答育儿问题时,我就关注他了,从中学习了不少,经常会有“哦,原先是这样!”的感悟。现在他把这些问答结集成书了,阅读起来更方便,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的家长不妨找来看看。

——凌想



1

孩子上一年级,要不要严抓学习?


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给他别的布置作业,就是写字和读拼音。

大家都说一年级要打好基础,而且老师说他字写得丑。但我发现他变得不耐烦,应付式地做完功课,就要去找姐姐玩。我说你们周末才能玩,结果他问我今天星期几。

孩子是否压力大了?一年级的时分,要严抓孩子的学习吗?

该不该在小学低年级放松学习,打好基础?

这真是个老生长谈的话题,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各有道理。地方官们也是在不同声音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摇摆和对抗。

比如,幼儿园阶段孩子如果不学好拼音,小学老师是不会教的;小学阶段每天做完功课就得九、十点钟,你不去校外补课,老师就会找父母谈话,等等。

不论以上说法的对错,我只说说心理学界一点儿已获证明的潜意识动力和相关理论吧。

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声音,认为作业是地方官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施虐和报复。

因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过太多不幸福的体验,例如物质的匮乏、学业的压力、父母的忽视等,再看到今天的孩子过得云云丰沛幸福,父母们会在无意识中心生怨恨与嫉妒,于是,父母潜意识里会通过让孩子受挫来进行施虐性的报复。

且不说这个理论能否被认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埃里克森成长八阶段理论所说的,孩子的小学阶段是精打细算人能力品性的养成阶段,也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能否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的关键阶段。

孩子在早年获得越多的能力验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越多的奖赏,他就越信赖自己有能力学好,越激发做得更好的内在动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不应该过早地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挫折,而是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将学习趣味化,尽快开发出好的、有趣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有趣中学习知识,这是我们作为成人该尽的义务,是我们对教育的责任。

试想,当学校成为竞技场,孩子只能成为竞技品时,是未将哪个孩子有力量对抗得过权威的。

大量的作业剥夺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时间,很多孩子在作业中感应焦虑和抑郁,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而孩子长年累月处在充满逼迫的学习环境中,这只可产生一种后果,就是让孩子丧失学习的自主性。

而孩子现在被剥夺的、童年所缺失的,未来都会加倍地补偿回来,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一个人如果无法自主地学习,成年后必定也无法自主地工作。

对成年人来说,能够自主地工作,通过工作满足生活需求,实现个人价值,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很多人被卡在了无法工作中,他们与工作是敌对的,他们更在意有没有玩乐的时间,想尽办法争取玩乐的机会。可以说,他们其实是在成人的世界中补偿童年的缺失。

健康的孩子会把在玩乐中获得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创造感、自主感迁移到成人后的工作中。

但那些没有获得童年愉悦体验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法顺利转化,往往陷入强迫性重复的游戏中,沉溺于网游或其他毫无意义的玩乐,只是为了玩乐而玩乐。

玩乐本应该是童年的必需品,却因为在童年时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在应该好好工作时,贪恋玩乐,生活质量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把工作视为苦力,那么他的整个人生都令人堪忧。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天性,玩耍是营养品,是现在与未来快乐人生的奠基石。这在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证明。

明白了道理,剩下的,就是看哪些父母自身人格更健全、焦虑程度更低,处理焦虑与现实压力的能力就会更强。

我始终相信,真正赢在未来的基础不是今天多学了几个单词,早会做几道题,这些对于一个在初高中时有自主学习动力的孩子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他们会快速轻松地赶超。

而获得自主学习动力的前提是孩子的内在是轻松、愉悦、自信的,这就取决于在小学阶段父母能否控制住焦虑,保护好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原动力!

2
孩子调皮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怎么办?
一年级该不该严抓学习?上课调皮捣蛋怎么办?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小男生比较调皮、好惹事,小动作多。开学才两周,就被老师请家长,说孩子课堂纪律不好。我希望帮助他改进,但也清楚是由于本身性格和发育阶段的原因,导致注意力无法很好地集中。

但和孩子说这个问题时,我隐约觉得他有点无所谓的态度,顿觉有些严重,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现在很多孩子会因为出生早期养育不够好,导致内心情绪不佳、想要更多的东西、无理取闹等现象。

孩子想要补偿早期的缺失,导致他们到了幼儿园阶段无法很好地遵守规则。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又没能及时有效地约束孩子,比如温柔地拒绝孩子,坚守一些原则底线,孩子进入小学后,就缺乏规则意识,也没有对权威的尊重,就会被各种排斥和施压。

孩子的能力和品性也因此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渐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无法完成学习,越回避学习,越试图通过违拗叛逆来达成内心被看见的渴望,越适得其反。

孩子的心理发展一直处在婴儿早期的母婴融合阶段,需要很多的全能感体验,且无法走进三元以及多元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能做的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父亲的作用可能远大于母亲。

父亲应该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有机会靠向父亲,产生认同,才能形成健康的超我和理想,形成孩子对权威的敬畏,同时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并慢慢将注意力转向同龄人和学习。

这个时候,如果母亲还是过于关注孩子,父亲又过于严厉,那么孩子很难有机会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会始终处在一个婴儿被照顾的全能感阶段,没有能力走进现实,很好地完成分化。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因为人格特质的因素,比较好动,或者因为生理问题导致多动现象。

如果是这些情况,孩子的注意力是比较难集中的,父母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至少让孩子在自我价值的这个点上不要遭受挫败感,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多动是罪恶。

允许孩子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手上有些小动作,过于严厉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抽动症状。

在现实层面,建议父母让孩子多参与一些运动项目,释放身体的动能。

同时,父母可以陪孩子做一些自我检视的游戏,比如做到多少堂课没有乱动,可以获得多少积分,可以用累计的积分兑换不同的奖品。这个游戏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