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副校长独家解读:体制内外的孩子谁更适合读IB?

要说全国ib高中的最强重镇,非上海莫属:不仅汇聚着数量最多的全国IB学校,质量更是上乘——不管是IBDP分数还是海外大学走向,都称得上是遥遥领先。
▲海外升学成绩优秀的上海民办黉舍,大多数都是ib学校
也因为此,IB学校也成为了无数家庭的梦校,IB学校越开越多。
据官网统计,目前中国的ib学校共161所(含幼儿园),比去年新增26所!而且还有更多沪上名校筹办或计划开设ib课程。前几日,ib官网为了更“大众化”,发布消息取消了172美元的报名费。
难道,真的要进入每个孩子都读IBDP(IB高中课程)的时代了吗?
传言中很难的ibdp,果然适合我家孩子吗?又该如何判断呢?
▲IB官网首页取消报名费的通知
对此,上海ib“头牌学校”,、18年ibdp平衡分均超过38分(满分44)的世界外国语中学副校长岑晓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这番话其实来自“爸爸真棒”之前邀请岑校长做的一次分享讲座。在分享中,面对一群难掩激动地想知道“怎样才能读(世)IB(外)”的家长,岑校长作为最早一批从事IB课程工作、接触IB已经有10多年的超级资深人士,给大家上了一次IBDP认知升级课:
都知道IBDP重视母语,但你是否知道它真正重视的其实是“文学赏析”,还能让孩子的写作和阅读一通百通?
体制内和体制外出身的孩子读IBDP都有各自的优势?这是咋回事儿呢?
IBDP学生身上有“三座大山”,要活着读完,需要哪些“秘籍”?……
当然,这些只是岑校长的“一家之言”,至于到底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还请各位家长和儿童自行把握。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参与投票,说出你对ibdp和国际课程的看法。
☀为阅读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三大国际课程当中,a-level是英联邦国家的课程,ap是美国课程;但ibo最早创设ib课程的时候,就希望这个课程不管放在哪个国家都既能够体现国际化,又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ib才是真正的国际课程。
而强调中文(母语文学)的重要性,其实就是IB作为真正国际课程的表现。当然,IB的“先进性”不仅在于重视母语,它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也是值得称道的。
很多家长(包括我)一开始都无法理解,既然ib学生最后都是要出国的,那末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中文呢?答案有3点:
👉第一,从学校层面和家国情怀角度讲,学好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差异性。
现在很多孩子虽然很优秀,但却经常连我们国家的一些常识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举个例子,上次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到世外来做讲座,结束时部长突然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三大岛是哪三大岛?”当初学生就蒙了。很多孩子可能都知道台湾岛、海南岛,但第三大岛其实就是我们上海的崇明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常识性很缺乏,这当然也跟传统文化的缺失有一定关系。
▲其实,ib的价值观和《论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点击查看→《IB精神和儒家经典竟如此相似》
缺乏这些认知,以后去了国外,其实有点可悲。因为中国学生和外国人聊万圣节、圣诞节,这些事大家都知道,没什么好讲的,外国人更喜欢听的是中国学生聊中国人亲自的文化、家庭。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无论是吸引国外的教授或是想获得国外的工作机会,都必须要具备你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第二,IB中文,真正学的是文学赏析,这对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申请国外大学需要sat、托福,有些孩子sat中作文考试成绩不高,难道真的只是英文不好吗?完全不是。先生需要构思文章,需要进行框架搭建,这方面中文学好了,也一样能提高sat作文的成绩。
👉第三,IB课程要求学好母语文学,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国外大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ib课程要求三年读30部原版作品。这是什么概念?一般传统课程只要求一学期读1本书,三年只有6本。可见,ib对学生的阅读量央求是非常高的。这对于之前读传统课程的孩子挑战性就很大,有可能一个星期要读完一本书,而且还要做赏析、要考试。
等学生将来到国外,这样的经历就会给他带来很大好处。国外大学对学生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要求都是很高的,有可能一个星期读两本书,如果学生之前一星期一本书都没读过,一星期两本书就更别提了。所以学中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培养阅读习惯,为大学做好基础。
▲ib学生制作的搞笑漫画:读ib你要看的书有那末~多
IBDP包含6组学科课程外加3门独特必修课程,这些大家可能都已经清楚了。6组学科课程包括母语文学(语言A)、外语(语言B)、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艺术学科,3门独特必修课程包括TOK(theory of knowledge即批判性思维的培养)、EE(extended essay即论文的写作,要写大论文)、CAS(creativity,action,service,类似于做服务、锻炼,做一些创造性的东西)。
我要说明的是,可以看到ib的课程表是非常全面的,学生有很多选择,很多不同排列组合的课程配搭。因此,ib整体的理念就是要求全面发展,这一点是和其他课程不一样的。
▲IB有六大学科组,要求学生都要学好
👉多种多样的内部评价和“应试”的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通常是由老师按照IBO规定的标准在学校内完成的。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内部评价是不一样的,比如中文需要做一个文学赏析的presentation,理科类就是要做很多(十几、二十几个)的实验报告。
这些实验报告跟一些传统的实验不一样。传统实验通常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求重力的加速度是多少?求某两样物质进行反应最后获得什么?但IB课程的实验则更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即使结果可能不正确,也没有关系,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和思路必须是正确的,环环相扣,并不看重最终是否能够得出重力加速度等于九点几这样的结果。
外部评价指的就是IB的统一考试。IB也是有“严苛应试”的一面的,学生最后都要参加统一考试,考试很难,比方说如果你选的是HL(high level高等级)的课程,就有3个paper要做,考试时间可能要3、4个小时。内部评价外部评价要加在一起,才能构成IB的完整准确评价。
▲IB学生制作的搞笑漫画:IB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IB打分特别科学
IB是7分制,例如英语只要88分以上都是7分,因此无论学生的实际分数是88、89还是98,在IB评价体系内都是最好的7分。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之间由于仅仅相差1分或0.5分就可以拉开很大距离的情况。
从学生角度,如果已经考了90分,而且对这门课的兴趣不大,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门课上(因为90分就可折算为满分7分),而可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学生特别擅长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上。因为我们知道从90分提高到98分的难度是呈几何级别上升的,为了一分可能要花好几倍的时间。
当然也有弊端,比如学生考了87分,明明只差1分,但就只能折算成6分,这样就差了一个档次了。不过,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就课程设置本身以及评价体系而言,IB课程都是比较科学的。
▲IB学生制作的搞笑漫画:6门课都拿满分,CAS没做好也是毕不了业的哦
尽早准备国际课程
未必就有很大优势
我个人其实认为,不用太急太早就进入国际课程的学习,不一定要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准备国际课程。
为什么呢?因为从小学开始准备国际课程和没有准备过的孩子,其实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
国际课程有它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和中国家长需求不匹配的地方,尤其是低龄阶段。举个例子,IB的小学阶段是PYP课程,而PYP实际上就是没有课程,因为它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揉在一起,按照一个大的topic(话题)来衔接的。比方说提出一个话题:who am I?(我是谁?)然后引申出语言、数学和其他东西。
IBO设计PYP课程时,本意并非希望每个孩子都朝高端学术方面发展,更多地是从整体锻炼思维,因此就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快乐一些,这样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成长及成功都很有帮助,但这样的理念,和中国很多家长的期望值就不一定匹配。因为大多数中国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都是希望孩子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
我们世外自己做PYP/MYP课程时,发现读这些课程的孩子赢在知识面丰富,英文好,但是体制内的孩子可能在学术的深度和扎实程度上更胜一筹。当然这仅仅只是我自己的观点。
当然,家长也会担忧:到了高中才开始接触IBDP会不会来不及?对此,我的观点可能会让有些家长听着不太舒服。
我觉得高中前准备IB课程,最重要的两个学科就是数学和英语。这不是说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就不重要。但是语文要学好,一是要有天赋、有兴趣,二是要靠平时积累。孩子是不是有兴趣去读30本书?有的孩子读的很辛苦但最后考试也就4分,这样的成绩就说明这个孩子对文学鉴赏、对《史记》《大学》都不感兴趣。这样的话,补再多的课有可能一样学不好语文。
但数学和英语,是多花时间就会有效果的。英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数学是很多课程的基础。即使是文科类,学到high level级别也是要做一些数据分析,都是需要数学的。所以我会建议,无论读什么课程,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重中之重,一定要学好。在此基础上再看看孩子有没有天赋学其他的学科。
如果一个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比较强,也比较敏锐,时间管理也比较强,这样的孩子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读书,都一样可以很优秀。并不是说因为这个孩子读了国际课程,TA的能力就变强了,只不过国际课程提供很多资源和机会给孩子利用,让TA可以把能力发挥出来,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锻炼。
现在,如果孩子在体制内的学校不是特别差,参与各种各样活动的机会也很多,这其实也是蛮培养能力的。比如上海和国外都有科创赛,要求孩子做presentation(讲演),做路演,做调研等,可能都需要用英文。有很多体制内的学生也参加这样的科创赛,最后的成果也不错。
另一方面,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差异也在缩小。根据中央最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所谓体制外的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现在,体制外的学生校外补课的也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走体制外路线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也逐渐增多,基数大了,需求大了,资源多了,想赚钱的人也多了。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力达不到这些课程要求的学生也多了。这是国际课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补课这件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好坏,需要看个人情况来定。一方面,对有的家长来说,孩子的确需要。如果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的确不适合读IB,但已经选了IB,怎么办呢?就必须咬牙坚持要补课。另一方面就是家长们喜欢抱团,“团课”,在学校中很普遍。效果好不好,现在不好评判,但我觉得会对家长的心态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就是太急躁太功利了,这样对孩子的自身的发展也有限制。
▲IB学生制作的搞笑漫画:凌晨三点,唯一一扇亮着的窗户就是属于IB学生的
IBDP这么难
怎么才能活着读完?
一直以来都有个单词叫做“Survive IB”,意思就是在IB中“活下来”。Survive IB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生刚开始读IBDP的第一个月会觉得很轻松,但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第一个月的时候转变会非常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自主,也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学业。因此学生往往一方面感觉轻松,但一旦考试又会很慌乱,觉得差很多,却不知道怎么提升。
IB和其他传统课程还不同,家长想帮忙都不知道怎么帮,因为IB不是多做几张卷子、多刷题就可以提高成绩的,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
▲youtube上的博主教大家如何Survive IB
首先,IB所学课程就比别人多,像刚才提过的6组课程中每组选一门,再加3门必修课,一共9门课。其次,除了学业之外,学生还要准备雅思、托福、SAT等标化考试。第三,大部分读IB的学生方向都是到美国读大学,而美本的申请是很严格的,除了成绩要好,标化成绩要高,还要求学生要参加很多课外活动,要看有没有做慈善,有没有主动性(initiate),学生要分出很多精力做这些准备。
因此,其实在学生身上有三座大山:学业的压力、标化考试压力以及课外活动的压力。一旦没有安排好时间,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也容易垮掉。
▲IB学生制作的搞笑漫画:在大学里社交、睡眠、成绩只能三选二?在IB课程里,你只能三选一!
就单门学科的难度而言,可能IB跟AP差不多,但对于一个从体制内转到读IB课程的学生,学习方法上有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IB要求做很多长期项目(long term projects),可能作业需要1个月以后交。这个看起来容易其实难度很高,因为没有人真的会在1个月之前开始做,通常都是最后几天才开始做,这样一来就会碰到问题,因为很有可能最后那几天有很多事要做,熬夜就是经常的事情了。
IB和AP、A-Level一样,都只有2年时间。高二一结束马上进入国外大学的申请,高三上学期申请结束等命运的审判,高三下学期就最后冲刺,时间非常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每天晚上熬到11、2点稀松平常,1、2点钟不在话下。
这样的状态坚持3年,其实对学生的体力、意志力的考验是非常大的。但IB又没有体育课,这就让很多家长无法理解。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课程的安排决定了没有时间上体育课,而且IBO的想法在于体育锻炼不应该通过学校的课程去实现,更多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世外会有很多体育社团要学生去参加,有最低限度要求,但对于不爱运动的学生,也就仅限于此了。
真正读IB读得好的人,肯定对体育是非常看重的,有一些比较牛的IB学生就会5点钟起床后自己去跑步或者游泳。这才是IB所提倡的让学生自己培养锻炼习惯,培养意志力。
这样高强度的3年坚持下来,学生将来到国外读大学就会相对轻松。很多孩子去国外上大学但却无法毕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承受国外大学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会自我管理。反观高中读IB课程的孩子,因为经历过如此磨炼,到了国外大学真的就是游刃有余。
对很多重视结果的家长来说,可能读IB或者读其他课程都上了差不多的大学,就觉得孩子读IB没什么优势,但其实过程中孩子所经历的每一分钟的磨炼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够“Survive IB”,那么以后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概率都是非常大的,因为他已经承受住了IB这么重的压力。
后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IBDP?
说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读IBDP,我自己本身看法其实一直是在改变的,几年前和现在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
几年前,我可能会说外向、综合能力强、在人群中落落大方的学生比较适合读IB,但我现在认为,即使孩子属于老实、内向型,但是学习很扎实,不浮躁,那么也适合IB。因为IB的学术难度比较高,所以那些能够踏踏实实去学、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在IB学习中获得成功。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世外的微信号“国际高中生事务所”,里面收集了学生讲述的关于IBDP的一些故事,以及对于IB课程的吐槽等等,大家从中可以看到读IB课程的学生是如何度过高中三年的。另外,世外有一个社团“嘎嘣脆语言社”,也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就是 Survive IB,讲的就是IB的难度以及读IB课程的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当然,即使学长学姐给新入校的学弟学妹介绍了IB,学弟学妹依然可能没有感觉。IB的特点就是需要学生亲自去尝试后才会知道真实的难点在哪里。对于没有入门、没有弄清楚IB如何学习的人,就会感觉始终在门外徘徊,但一旦入了门,找到了方法,学习IB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