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有没有这些情绪失控的时候: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难道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情绪的英文是Emotion,有种解释是Emotion=Energy in Motion,即情绪是流动的能量。
管理情绪,并非压制它,而是需要给予出口,让它流动起来。
孩子对情绪的认识、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他们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都是在用直接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把情绪比喻为一个情绪温度表,温度越高,等级也越高,情绪便越激烈。不同的情绪等级,还有着不同的身体语言信号。
0-60度,属于轻度的情绪波动,例如不耐烦、说话没好气等;
60-90度,属于中度情绪,有比较明显的生气,会大喊大叫、扔东西、摔门、挑衅父母等;
90-100度,属于极度的情绪爆发,往往伴随着孩子歇斯底里的尖叫大哭、恶语毒言的诅咒,甚至拳脚相加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比坏脾气早一步,及时察觉到孩子的情绪温度,在达到爆发区之前就积极介入,那么,很多时候,也许就能避免孩子的情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正面管教》里一个挺形象的理论——“掌心大脑”,清晰又简单地演示了当情绪来临的时候,大脑是如何丧失理智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拳头,大拇指是最可怕的情绪怪兽,另外四个指头是”大脑盖子″。
当我们平静时,大拇指放在手心里握成拳头,”大脑盖子″是合上的,情绪怪兽也就被关在里面。
而当我们发脾气,与人发生冲突时,情绪开关被触碰,四个指头一张开就打开了″大脑盖子″,情绪怪兽瞬间上身。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Ta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Ta困扰的事情。
在孩子闹脾气时,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下面不同的沟通、处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你扔这些玩具,我会以为你不喜欢和它们玩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如换个角度来跟他们说话,告诉他们″你正在做什么,这个行为无法表达你想说的意思。″
√“你生气、你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对了。”
打人、踢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都是不被允许的,拿别的东西出气更不是解决愤怒最好的方式。
这种计时类的惩罚,只会让孩子的愤怒再度升级。对孩子来说,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比无意义的惩罚更重要。
对孩子来说,发脾气是他们想要掌握主动权的方式之一,当他们想要独立就会发脾气。
这时候父母就要用一些小技巧,给孩子一个巧妙的选择:不让他们选择做或者不做,而是选择什么时候做,或者以什么方式做。
√“我说一遍,然后你小声地在我耳边重复一遍,这样我就知道你有没有听进去了。”
用不同的音量说话,孩子会因为很好玩记住这件事。重复一遍,还能起到巩固的效果。越是大声地吼他们,他们越不容易听进去。
√“这个很难是吗?那我们先休息17分钟,再回来。”
根据研究生产力的公式,休息17分钟效果是最佳的。中场休息时间能帮助孩子从重压的环境中抽离出来,集中精神,重新再来。
在孩子平时做作业、弹钢琴或者练习时,都可以用这个方式找回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加倍训斥孩子,事情发展可能会更糟糕。
找一个适合的地方解决这件事,既避免了事情的进一步恶化,也能有个更好的结局。
心理学家约翰·戈德曼在他的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分享了一个故事:
3岁的女儿因为妈妈顾着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没时间和自己玩,就生气地在沙发上乱画。
发现后问她怎么回事,她拿着画笔就说:“我不太清楚。”
戈德曼很生气,他告诉女儿,自己很生气、很失望,因为她选择了撒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理解孩子,而是一起清理了沙发上的痕迹,并告诉了她关于说实话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和父母有着坚固的感情联结,当父母伤心、失望或生气时,孩子的心里会很难受,以至于他们愿意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
√“如果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沮丧,红色代表生气。我现在就是从黄色的房间走向红色的房间。你呢?你现在是在哪个房间,我们怎么走能回到绿色的房间?”
当我们生气时,身体会发生应激反应,让我们产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着孩子,还需要给情绪一个可视的形象,让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我们先满足了孩子们对于父母依赖的需要,才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格。
一个孩子在伤心、生气或害怕时,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认同孩子的情绪时,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这种能力将让他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