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摇号,毕竟摇走了谁?

小升初摇号,究竟摇走了谁?

如题。

比如:学习成绩全省前一千名的学生,原本全部都可以享受到全省最好的教育资源,如今只有前六百名有机会进入这通往精英基层的快速上升通道。后四百名则降级进入常规赛道,能在三年后再次拼进高中阶段赶快上升通道的,将所剩无几。摇号进来补位的四百名,也别想太多,能在三年后和那六百学霸一起晋级高中阶段快速上升通道的,也是寥寥无几。

那么客观上造成的改变就是:精英阶层少四百个名额,中产阶级多四百个名额。下层群众别围观了,这事在之前和之后,都与你无关。

(以上分析为大概率状况,请别拿个别特殊情况来抬杠。)

政府施行此政策,目的很简单:通过教育均等化,让社会结构更加合理,即:中间人多,中间人少。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我们试着就当前世各国的教育均等化程度宁可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情况来看一下:

第一类:北欧的福利型国家。就目前来看,他们是人类社会最为完美的典范,他们的教育均等化也做得最好。不论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娃儿,也不论你是埋头苦读,还是天天睡觉,高中以前大家享受的教育资源是一样的。

即使是考大学,也比考驾照难不了多少,更多的还是个人意愿的选择。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与你未来的物质生活水平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影响。

比如你很努力的学习,最后当上了首相,但你可能还是骑自行上下班,你仅仅想通过为人民服务,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论你的成绩有多好,并因此获得了多少物质财富,没有人会对你羡慕嫉妒恨,以是自然就没有比学赶帮超。在那里,教育不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本不需要改变。

我称他们为“七条”型社会,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样一样的,只有一点点的人是上面那个尖儿。有朋友说这跟朝鲜很像嘛。别说还真是!只不过人家那副麻将是象牙的,三胖家的这副是塑料的。

第二类: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诲模式,在各自模式下的教育很均等。

一种是皇室贵族,富豪精英,接受的是高端的小众教育,大部分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佛剑桥这一级别的大学,纵然有几个不成器的,但想就此滑落到中产阶级,可能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ps:万恶的资本主义!)

二一种是普通人,大都接受的是质量相当的公立义务教育。其中能考上顶级大学,实现命运改变的凤毛麟角,成为或者说保持为中产阶级是绝大多数,而被滞留在社会底层的是极少数。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群众的数目少,另两个基层漏漏指头缝,就够养活他们了,吃饱穿暖,教育医疗,都没问题。所以不学也就不学吧,养着也就养着吧,也不多花几个钱。

以上这两种教育路线,别说什么师资差别了,就连教材都不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橄榄型”社会,两头少,中间多。在那里,期望经由过程学习改变命运的人很多,但阶级固化依然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实说是问题吧,大家也都普遍接受了。困难群众是觉得:你们有了钱,别忘了咱们就行。而精英们甚至是觉得:我之所以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可以让你不劳而获。

第三类:中东、印度及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生齿基数大,底层人口的教育,根本没有质量可言。

在教育体制完备的地方,各个教育阶段都分为高中低档。对于“起跑线”,幼儿园其实都曾经晚了,胎教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第一战场,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啊。

其实政府并非不知道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性,只是师资着实匮乏,政府很无法,只能让大家凭本事去争夺那些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其他社会资源,同样是因为有限,所有要争。那你说我不争行不可?恐怕还真不行。

一方面每一个阶层都在向上努力,不努力就被淘汰到低一层级,住房医疗等基本生存问题会让你觉得朝不保夕,好好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你不滑落,更何况还有机会改变命运,实现升级;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比学赶帮超,没有一方净土可以让你泰然自若的与世无争。

这典型的“金字塔”形社会,每一个阶层都在努力的向上爬,踩着别人的肩膀,甚至是尸体。在那里,学区房就那么几套,ICU就那么几个床位,不争就没你的位置。

小升初摇号,究竟摇走了谁?

 好了,分类解读就此告一段落。这话头起得有点大,再不收就该现原形了。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322827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