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有“七不责”,中医告诉你为什么

孩子犯错有“七不责”,中医告诉你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犯错,那么这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一下“七责”




为人父母的“七责”出自明代思想家鲁坤的《呻吟语》:“为人卑微,犯错由我负责。公众,我不为我的遗憾负责,我不为深夜负责,不为正确饮食负责,不为庆祝负责,不为悲伤负责,不为疾病负责。”“七不负责”是中国古代的育儿智慧,也与中医的脏腑情志学说息息相关。


不要责怪大众


不要在公共场所责备孩子,要时刻维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当众训斥会让孩子情绪低落、停滞不前,产生自卑感。当众责备他们会使不良影响加倍,甚至会导致自闭症、怕人、无法正常交流。


中医认为,肝喜旺厌郁,小儿如春树。他们必须舒适和发达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在公共场合受到指责、侮辱、歧视,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肝气郁滞,毛发生长障碍,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影响身高发育,甚至患上一种叫做“精神剥夺性矮小”的病症。




肝主疏泄,藏血。它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如果肝气久滞,孩子的心灵就很难健康。也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偏头痛。经追问,发现是精神压力过大所致。肝气郁结也会压抑脾土,影响脾胃对水谷精液的吸收。


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进行方式方法的教育,尽量避免当众惩罚。“好在朝堂,好在暗室”这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悔而不是责备


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羞愧和后悔时,不要继续责备他们。既然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继续指责、批评,孩子就会过度羞愧、多想,伤及“后天之本”的脾脏。




《黄帝内经》指出“思则脾在思”,久思伤脾。脾主运化,结合全身肌肉,主四肢。脾的功能正常,则肌肉强壮,四肢强壮。反之,气血生化之源就会被动,营养不良,形体消瘦。严重者会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精神不振。


不要在晚上责备


晚上睡觉前不宜责备孩子。中医认为,小儿五脏六腑娇弱胆小,容易惊慌失措。



夜间责骂,孩子情绪低落入睡,容易走神,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或做噩梦、夜惊,甚至长期顽固性失眠。


睡眠对孩子大脑和神经的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影响智力发育。


不要责怪孩子吃东西。



吃饭时不要责备孩子。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胃负责接收水和谷物,食物和饮料进入食道,将它们容纳并暂时储存在胃中。古人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吃饭时责备孩子,很容易损害胃的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起腹胀、厌食、胃痛、食物变质等症状,使孩子厌恶进食。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是不负责任的庆祝


中医认为“心在心则心喜”,“心喜则气缓”。孩子高兴的时候,全身的经脉都处于畅通无阻的状态。如果突然被骂,就好像一盆冷水浇在身上,经脉很容易停滞,对孩子的“心”来说真的会很痛。




心藏神,主神志。心脏生理功能正常,精神亢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为君官,神明出。。。。。。。。。。。。。。。。。。。。。。。。。。。。。。。。。。。。。。受重伤。”心经受伤会引起心悸、悸动、胆怯、易惊、失眠、神志不清。


伤心但不责备


孩子已经够伤心了,再责备他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中医认为,肺主“郁于心”。太过悲伤,容易伤肺。《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焦,肺散叶扬,上焦不通,身不散,热在中,故气消。”缺乏生活激情,缺乏斗志等等。



长期悲伤会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反复感冒,容易患杂病。《素问·痿论》又说:“太过悲伤,会导致胞络衰竭,胞络丧失,阳气内动,心虚,气血亦流。”当孩子难过的时候,要及时开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悲伤情绪,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不怪病


孩子生病了,被病痛折磨。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这个时候他再责备孩子,无异于落井下石,在伤口上撒盐,对孩子的身心都是极其有害的。中医讲“邪聚则气虚”。人生病时,正气虚弱,抵抗力弱。这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与呵护。用舒适给孩子更多的温暖。




所谓“复健”,就是不仅要照顾好身体,心情也要愉悦,这样身心才能得到滋养。否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更严重的是,还会导致疾病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