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一杯奶,爸爸母亲的哪一种应对,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家有儿女,
爸爸妈妈有过孩子不仔细打翻牛奶的经历吗?
是否曾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是否觉得即使娃儿已经18岁,
在自己眼中还是个小孩?
KK姑妈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
看到了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解读,
觉得满有启发的。
咱们来看一看以上谈到的三种场景,
还有萨提亚的解读:
场景一
当5岁的孩子不仔细打翻牛奶
萨提亚说,
打翻牛奶的5岁孩子,
会有多种完全差别的经历,
以下三种经历或许比较有代表性:
经历一:
孩子被爸爸摇曳、责骂,
说这个孩子要变成笨蛋了。
经历二:
爸爸不理会孩子打翻牛奶之事,
妈妈默默收拾、给孩子一个责备的眼神;
经历三:
爸爸对孩子说:
“唉呦!你让杯子成为了你的老板,
而不是让手当了老板!
看来要和你的手好好谈谈啦。
我们赶快冲到厨房,
找块海绵把这些都吸清洁。”
然后爸爸和妈妈、孩子一起,
把脏物清理到厨房,
爸爸甚至边唱歌边干活。
爸爸还对孩子说:
“我小时候也干过这类事,感觉糟透了。
你感觉如何?”
孩子说:
“我感觉也不好。
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脏东西弄清洁。
我不是故意弄洒的。”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她被《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萨提亚如此评价孩子打翻牛奶后的三种阅历:
前两种是消极反应;
最后一种让每个人都得益,
因为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正常态度,
而不是对孩子的价值观侵犯;
对孩子而言,
这也是正常的道歉,
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侵犯。
原因:
萨提亚指出,
对于爸爸妈妈和孩子来说,
在助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
与孩子成长相关之事,
都应该在拥有美好愿望和互相关爱的人们之间发生。
因此,在孩子犯错时,
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式的教育和幽默感, 而不是惩罚。
这样做:
爸爸妈妈是不是担心:
拥有快乐或幽默感的教育,
会带走孩子的责任感和能力?
萨提亚认为,真正的能力,
包括欣赏自己、 欣赏伙伴和欣赏正在做的事情。
场景二
当爸妈要求孩子顺从时
爸爸妈妈常常会要求孩子顺从,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
“做任何事情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我的方法。”
危害:
萨提亚指出,
在顺从的体制中长大的孩子,
很少能成为暴君或受害者以外的人,
除非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不寻常的事情。
分析:
对爸爸妈妈来说,
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孩子制订计划。
这些规划, 可能符合父母的愿望,
但对孩子来说不一定必要。
已故的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
这种对孩子寄予的愿望和计划,
就像给孩子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束身衣。
而那些顺从的孩子,
即使成年了,想做些不同的事,
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来自父母的压力。
萨提亚建议:
父母若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
需要成为友善、 坚定、 鼓舞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
爸爸妈妈需要从现实和爱的立场出发,
而不是消极地使用权力。
场景三
孩子长大了,爸爸妈妈还不能正确地放手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儿子或女儿即使到了十八岁,
在爸爸妈妈眼中仍旧是“孩子”。
正确的放手
萨提亚说,
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爸爸妈妈,
会尽快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力量。
爸爸妈妈可以直率地用自己做例子,
表现给孩子看:
什么因素会限制你才走变强?如何变得强大?
不放手的危害
她认为,
如果没有这种示范和学习,
孩子在成年之后会变成一个依靠他人生存的寄生虫,
或者支配别人,
或者对其他人扮演上帝
——或者是出于善意,或者是出于恶意。
打翻牛奶、顺从、放手
看了以上三种场景和解读,
爸爸妈妈感觉如何?
萨提亚的建议是:
当爸爸妈妈通过自己将积极的学习方式展示给孩子,
孩子就容易在成长中捕获爱和欢笑。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告知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人,
学会关爱自身和他人,
在家庭中发展出充满力量的人格,
有空去看看吧。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215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