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育儿内耗”,让我们试着与发急和解|最有爱的分享

拒绝“育儿内耗”,让我们试着与焦虑和解|最有爱的分享

拒绝“育儿内耗”,让我们试着与焦虑和解|最有爱的分享



最近《神兽研究院》栏目迎来了迄今为止最有爱的一次对谈分享。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高朋是明锬老师,人称北大妈妈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而且还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大师。



明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中科院心理学硕士,畅销书《不焦虑父母修炼手册》作者,明了父母课堂创始人,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实战派专家。
明锬老师也是一位妈妈,她有一个18岁的儿子来岁就要高考了。而且她还身处号称是“鸡娃重灾区”北京海淀,在升学、内卷这件事上,也属于过来人了。
不过她在海淀妈妈中属于一个破例,她比较佛系。
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征询经验,让她看到了家长的过度焦虑不恰当的管教方式,给孩子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同时也注意到了,在追求高分速成教育模式下,一些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忽略了
相信她的分享,会激起很多妈妈爸爸的共鸣,她认为教育不应该变成一件让孩子和家长都痛苦焦虑的事情,教育是亲子之间的相互成就,是爱的滋养与传承
在本次的分享中,明锬老师会帮家长朋友们理清焦虑的根源避雷家庭教育的“陷阱”,本期讨论的问题,非常“接地气”且有“前瞻性”,比如
  • 你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的大多数吗?

  • 孩子的成长中,到底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 在培养孩子学习力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 怎么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

拒绝“育儿内耗”,让我们试着与焦虑和解|最有爱的分享

自己的孩子
就是个普通人,很难吗?
@明锬
# 能做个优秀的普通人,已经很好了
这个世界上,真正不普通的人,能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的那些人,也就只有那金字塔尖上的1%。我们作为芸芸众生来讲,也就是普通人。
我们家长有个比较传统的观念,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吧。但现在这个时代,是个非常多元化的时代,所以这个凤和龙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扩大
我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怎么在普通人的角色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
而且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可能是引领者,但要真正要完成社会变革和进步,还是要依靠我们这些普通人,一起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在演讲中就说过:
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孩子的成长中
到底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明锬
#抓住四项核心能力


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我本身既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育儿者,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应该具备四个核心的能力。

第一,品格与三观;


三观这个家长们都知道,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品格和三观,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罗盘,如果孩子的品格和三观比较端正,你就不会担心他未来会走偏。他可以自动屏蔽掉这个世界的很多诱惑和不良的影响。

第二,自信和抗挫能力;
近几年,我发现家长朋友们已经开始从只关注学习,转向了关注抗挫折能力了,因为社会变化非常快。

和我们生长的年代完全不同,现在的孩子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会经受各种各样的冲击。

如果我们家长不去关注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也就是自信心,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话,未来他们就会非常会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拒绝“育儿内耗”,让我们试着与焦虑和解|最有爱的分享

第三,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内驱力这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地学习,虽然不说让他们完全地热爱学习,至少不排斥学习,不需要家长随时随地督促……


就像是辆的发动机,如果这个发动机系统比较稳定和强劲的它就不会为路况颠簸就直接熄火了,而是自动的去调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孩子有了兴趣,能够有持久的动力去自我驱动。
第四,人际关系能力;
现在的社会,如果想要做成什么事情,靠单打独斗已经很困难了,更多的是需要团队合作,这时候人际关系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来源学校里面知识类的习得,更多地还是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这四个核心能力之间是互相关联的。
‍#做园丁型父母,打造孩子的学习生态


我记得有一个国外心理学家,她写了一本书叫《园丁与木匠》,在我写的那本书里也有专门的一篇文章。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中提出,“园丁型”父母是指提供给孩子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木匠型”父母则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心里实际上有一个“模范孩子”的标准。                                                 


所谓园丁的家长,就是把孩子看作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其实学习也是个生态系统。
我们刚刚提到的四项核心能力,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能分割的


比如一个自信的孩子,他的抗挫折能力也强,他自主学习能力也强。所以说如果仅仅只盯着成绩,那我们就会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跳出来,用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去更多地关注到其他方面,这样孩子会健康,他的学习能量会更强,更持久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要成为孩子的“拐棍”

有这样一个案例,爸爸每天都在孩子旁边监督他写作业,只要发现孩子哪里算错了,就马上指出来


后来这个小孩每次写作业,就变成一个非常长而苦的过程,经常情绪失控。


@明锬
#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痛苦的学习体验


这样的学习方法一定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爸爸会不会再次批评我”上,他会陷入一种恐惧中,对于学习本身的关注就比较少了


另一方面,因为对于爸爸的恐惧,他会开始对做作业、对学习产生很大抵触情绪,也就是说他的负面情绪会泛化到学习身上。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体验的负面情绪太多,就会开始影响到海马体,海马体是主管记忆的,也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时间一长,就会真的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



海马体是大脑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所以抑郁症病人认知能力会变差,这里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等。并且很大一部分人抑郁症状缓解后认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恢复。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不要人为地去制造这种痛苦。


比如“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个对孩子来讲,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真正学习能力的提高上,都是一种障碍。


# 授之以渔,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
现在双减了课外班没了,因此特别提醒一下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成为孩子的拐棍,不要让孩子依赖家长。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父母自己学习内容吃得透了,但是孩子还不会做。
家长真的不用过多地给孩子辅导作业,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一种依赖,渐渐失去了自己去探索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机会。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小例子,在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他让我们帮忙检查作业,学校也要求家长检查完作业后签字。


一开始,我看到他有错的地方,我会跟他讲:“你有错题,你再自己检查一遍。”但我不会直接告诉他哪道题错了


后来,我就根本不看,直接签完字就给他了。他第二天回来就说:“妈妈,我明明有错题,你为什么没检查出来?”


我就跟他讲:“难不成你考试的时候也要带着妈妈去学校吗?学习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学会检查。”






我们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而不是说帮他承担这样的结果。
我家孩子差不多小学五年级之后,学习方面的事情我就不管了,孩子有问题可以来问我,但是我会跟他讲更合适的求助渠道在哪。
我会说,这些问题你可以来问妈妈,但是妈妈是用一个非专业的视角给你讲的。


老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他们知道么去教给孩子与他们认知相符的知识,他们是专业的成体系的,所以你可以请老师来帮答疑解惑,也可以跟同学探讨。


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渠道。




如果孩子和预期不同
我们还会爱他吗?



@明锬
#升级教育观念,做平衡式的父母


好的教育模式一定是健康的亲子关系,那健康的亲子关系其实来自于两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


如果让我来评价剧中的两个妈妈,我觉得她们可能是爱自己更多,她们都在想我自己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
在这两个案例当中,看不到孩子的独立性,都是妈妈来决定孩子未来要做什么,生活的方式是怎样,每天做什么…其实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养育方面的重大缺失。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升级一下养育观念和方式,很早就有研究说目前有四种家庭养育模式(民主型、纵容型、专制型和忽视型)。


其中一个民主式,我会倾向于把它叫平衡式,无论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还是爱与管教的平衡,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我们去找到其中的交集部分


研究证明民主型家庭中的儿童在情感、社会和认知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父母在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掌握了一种合理平衡,在培养儿童自立能力的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标准、限制和指导,孩子可以在社会标准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的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自身潜力。


孩子当然需要我们家长来进行必要的管教,但管教和爱之间是要有一个平衡的。其实有五个要素,可以简单给大家提一下。


第一个,接纳孩子,这也是最基础的;第二个,要赞赏;第三个,做示范;第四个责任,我们要培养一个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孩子;一个是权威权威就是我们要帮孩子行为立边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为了缓解升学焦虑,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家在海淀区,据说海淀妈妈就是全国妈妈的天花板,哈哈哈。我的小孩马上就18岁了,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但我的确算是比较“佛系”的。
作为一个妈妈,要说对孩子升学完全没有焦虑,也不太可能。其实在孩子经历小升初的时候,我也焦虑过。
当时,我觉得我的小孩各方面都挺好的,但很多看上去没有他好的小孩都“上岸”了,我的小孩就没有“上岸”,那几天我就很焦虑。
后来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他真的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孩子,
上了一个最不好的学校,
你还会爱你的孩子吗?
最后的答案就是,我肯定会爱他,而且我还会加倍的爱他
因为这样的一个应试环境,其实是对孩子有一点不公平,因为这是在通过一些相同的标准,来“筛”形状不同的孩子
如果我的小孩在这样选拔中,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那真的不是孩子的错,所以我不会归咎于他。他反而是一个受害者,那我为什么还要用更伤害他的方式去否定他呢?
当我把这个东西,这个逻辑想清楚了之后,真的没有一天是焦虑的。


#教育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不那么焦虑,我们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我们就会感受到,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乐趣,是远远超过我们的付出的
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是给父母带来愉悦还是痛苦。当他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带给父母的是幸福,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巨大幸福

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
把握每个关键节点该做的事情


@明锬
#拔苗助长,会损害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了不起的妈妈》那个纪录片里,上海的鸡娃妈妈,从孩子四岁就开始给他上小学的东西。


其实孩子在六岁以前,学习方式是探索式,需要更多的创造性。那时候孩子还没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如果过早的让他接触这些,他是没有能力吸收的,而且还会觉得很难,慢慢地就会把他的求知欲和兴趣给磨灭,其实这对孩子来讲是个伤害。
那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玩,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要知道一个有专注力的孩子上了学之后,上课的吸收率是非常高的。



#学龄前,帮助孩子把思维模式建立起来


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刚刚也提到了我的孩子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恐龙。当时就买了很多恐龙相关的读物,有一个《恐龙字典》,里面的知识比较权威,会列出不同时期出现的恐龙种类。
另外,我们还买了一些恐龙故事绘本,其中有一个故事里面就说有两种恐龙相遇了。我们在读的时候,就有了一个问题,故事中的两种恐龙真的能够相遇吗?


有了这个疑问,我们去查那个那个《恐龙字典》,一查就发现原来这两个恐龙是不同时期的,在真实世界里是不可能相遇的。





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深度思考独立思考的一个习惯,他会质疑说,书上写的东西,老师教的东西一定是正确的吗?


后来,他上小学的时候,就问我说:“妈妈我们北京在这个地震带上,但是为什么我到了这么大,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地震”,然后他就自己去查资料验证了,发现真的是在地震带上。
其实很多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都不是来自于学校教育,不是来自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依赖于我们在家庭生活跟孩子进行这种启发式的交流和探讨,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家长课堂

最近,明锬女士基于大量教育服务与实践研究,研发了专辑讲解《不焦虑父母修炼秘籍》,希望能把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分享给为此苦恼的爸爸妈妈们。专辑内容包括6大模块60节干货优质音频以及2大全国妇联《家教家风大讲堂》深度访谈视频。

围绕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强大的抗挫折能力、远离沉迷网络游戏“病毒”的诱惑和影响、健康的兴趣爱好、孩子生命教育以及健康的亲子关系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120779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