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滑动看经典教材图片(上下滑动)




网络游戏、短视频、明星八卦……如今吸收孩子们注意力的“诱惑”越来越多。


如何让孩子自觉放下手机,从小就爱上阅读,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怙恃如何温度梯度,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父母好好学习,娃儿天天向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摇篮的手。父母要重视幼儿的精神成长,父母要意识到幼儿阅览的重要性,父母要学会怎样给孩子选好书、读好书,这些是做父母的最需要的。


好的儿童阅读书目,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形成全面而合理的阅读结构具有重要的指挥意义。只有在早期接触阅读的童书,儿童才能够真正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如何为孩子选好书,让娃儿捧起书?

营造阅读环境
环境的影响对人是潜移默化的。小孩子阅读,不只是递给他一本书这么简单,环境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家里除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再也找不出其他能获取信息的工具,孩子会不可避免地沉迷游戏和娱乐。

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前提,也是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契机。

提升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与书接触的机会。有人说,你可以牵马去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去喝水。可是,我们得确定哪儿有水。马儿到了水边,最终是会喝水的。所以,当环境中充满书籍的时候,阅读就很容易发生。家中是否有充满书籍的环境和孩子的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

调查显示,许多中国家庭环境的布置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看看家里的环境和设计,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给孩子提供了书?家里是否有阅读区域?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打造阅读环境的关键环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家里划出一部分区域做阅读角。你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布置这个阅读角,看看怎么布置更舒适,也可以以地毯划分区域,将阅读角和其他空间区分出来。尽量在阅读角放个小书柜,或者用几块隔板直接将墙面打造成书架,将阅读角变成一个微型图书馆,增加它的功能性。最重要的是,父母把书放在孩子能够注意到且轻易拿到的地方。

当阅读角设计完成,不必去强制孩子看书,只要把书摆在那里,到了时间我们家长就读书,读出欢喜心。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积极跟着你读起来。或者你带着孩子一起,无论是亲子共读,还是你读他听,或你读他在玩,都是在熏陶。


阅读在最开始的时候通常是一个非常即兴和偶然的动作,而且随时能看到书的情况,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积极的影响。

树立阅读榜样
父母热爱读书,有读书的习惯,是阅读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个重视国学经典的家长,与只关心手机和电脑的家长,一定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同的。

读书带来的力量和冲击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媲美的。如果父母本身对阅读不感兴趣,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那么我们要以身作则,不断去感染孩子,自然而然,我们也会爱上读书,孩子也会受我们的影响爱上读书,如果你相信就践行吧!
与孩子共同读书,相当于父母和子女同步学习,同步成长,此时双方的位置平等,父母更像是孩子的朋友,都是从听到诵读,一点点地培养起自己的兴趣,让孩子不排斥读书和学习,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总的来说,大人的以身作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世界发展的源动力,多带孩子去图书馆了解、接触不同的历史文化。在交流时多讨论和书籍相关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会主动读书,主动学习。

制订家庭共读计划
假如父母和孩子每天在一起阅读半小时,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容易做到?那坚持下去呢?如果每天坚持家庭共读30分钟,按照一年算下来就是182.5小时。执行家庭共读最有效的方法是:约定共读的时间,每天晚上讲书。如果实在太忙,也可以选择每个周末固定的时间,带孩子阅读。当孩子长大一些,到了小学,可以定期交流和讨论,可以在每个周确定一个家庭讨论日,就共读的书籍或者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分享想法和看事情的角度,让家庭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更加积极。

共读不仅能鼓励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改善家庭关系,修复大人与孩子间的不理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体谅,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受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这样说,恢复共读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在这样的不断给予、反复唤醒中,孩子心灵深处那些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种子,得到充分滋养,最终悄然萌芽。





 





孚元文化


育儿锦囊: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捧起书籍?



中华经典文化(亲子共读)套装

本套装系列产品设计独特,附带U盘,有播音员领读,有儿童跟读,还有趣味启蒙教育卡片,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有利于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