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文章来源:友吾情绪
作者:谭露lucia
图片来源于搜集
有位妈妈非常苦恼。自己的孩子快八岁了,还依旧怕生、非常的害羞,做什么都没有自信。
明明没有给孩子施压,还常常夸奖他、鼓舞他,可是作用也不大。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活像一个受气包一样,看在眼里又气又急,恨铁不可钢,也因为这种使不上劲的无力感而感到十分的受挫。
明明夸赞和表扬很多人都喜欢,但是为什么有的娃儿越夸却依旧不自信。
谭露:
如果孩子在前两个阶段,家长务必要走出一个误区,即娃儿的自信是我给的。
一、家长夸的深层念头
夸赞和表扬很多人都喜欢,包括我在内。
这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内心深层的动机,兴许会把这件事搞砸了,就像题目的问题一样,夸却依旧不自信。
当家长误认为自信这件事来自于外部时,夸赞就拉开了一个身份地位的高低。处于高位的给予,处于低位的接受,那么处于低位的人得到的再多,也难以改变关系中的位置。这样的“自信”是产生不了的,只能体会被表扬,被认可。
二、自信从何而来?
那是早期母婴关系建立的时期,如果出生的婴儿能从母亲的怀抱和乳汁中体会温暖和稳定,就可以在心里搭建出这个安全基地。
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能让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需要去担心“安全”问题。比如:他/她是不是爱我?会不会有谁突然消失,抛弃我?有没有危险发生,而不被人保护和关注……
有一个胖胖的女子,她十分敏感于别人对身材的评价,当别人议论她的胖和不健康时,她十分痛苦。可她依旧不对改变身材做出点什么,保留这份痛苦,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试探,就像一个婴儿眼巴巴地望着妈妈,期待妈妈的一个回应:“不论我什么样子,你是否爱我?”
当把对自己的喜爱,建立在别人的反应上时,自信大楼的地基很难搭建,她很难对现在的自己做出肯定的认可。
第二个阶段,1岁以后的孩子从妈妈的眼里看见了一个怎么样的自己?有一些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聪明,听话,有能力……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从父母的镜子中照见了两个自己,一个是原本的样子,有时调皮,有时任性或暴躁,但这样的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他要努力的把这个自己藏起来。
另一个自己是别人喜欢的拥有各种“优秀品质”的样子,于是他开始追求各种品质,甚至误认为这些“品质”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信是源泉。
我们见过太多太多“优秀的”成年人,可他们不觉得自己“优秀”。他们还需要更多的证书,技能,特质来不断增加被人喜欢的“品质”,即辛苦,自信也不稳定,因为一定会有人比他还厉害。
第三个阶段,在6-8岁期间,孩子通过自己完成任务获得自恋的满足,以成就感抵消自卑,建立自信。
当孩子参与社会活动时,能够胜任一些事情,能够完成基本的任务,比如两岁时能做到自己吃饭、五岁时能很好的介绍自己,上学时老师交代的任务能够完成。和同学们竞争时,可以完成得更好……
当孩子犯错时,可以有完整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有犯错的机会去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智慧。即使这次失败,下次他的成功也基于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相对被别人指点和保护下的成功,哪一个更容易增添自信呢?
我们都可以全方位的捕捉孩子的优点,不断对其进行夸赞,我想任何人都乐于接受这样的表演和欣赏。不同的是,自信的人,能接住他人投来欣赏的眼光;自卑的人,总觉得“你夸的好像不是我”。
相比在夸赞下叠加的心虚,自信一旦建立,坚韧抗折,即使受挫,如果你的孩子在前两个阶段,务必要走出一个误区,即孩子的自信是我给的。家长越是清楚地抽离自己的全能感,才能做一个稳定的镜子,让孩子看见真实的自己。
三、现在我为孩子的自信能做点啥?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大了,那么在他自信这件事情上,参与的越少越好,尤其是对错误的惩罚和羞辱,适可而止。
如果说,家长们非要做点什么,那就做好一个会欣赏的人吧,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自信就能自然地发出芽来。
预约心理咨询,让专业人士帮你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情绪、心理困扰。
本文链接: https://www.yizhekk.com/120113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