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起来有点O型腿,这可怎么办?到底如何矫正?骨科专家来帮你!
O型腿,在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主要表现为孩子并脚站立时,双膝不能靠拢,两条腿向外侧弯曲,形成个“O”形。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O”型腿,紧张得不行。怕孩子缺钙,又怕长大后腿型不好看,想各种办法帮孩子矫正。但在“矫正”前,大家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腿部的生长发育特点。
O型腿(膝内翻)成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那么怎么判断幼儿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膝内翻?
通常情况下,宝宝在新生儿时期和婴儿期会存在轻度膝内翻,角度在0度—15度。等到幼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1-2岁)时,这种内翻会改变为外翻。7岁后,外翻的正常范围是0度—12度。
这里要注意的是,2岁之内,宝宝的正常的胫—股角度相差很大,可能不同程度的呈现从2度的内翻到20度外翻,通常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性畸形,可待观察,一般随着孩子腿部肌肉发育,是可以自行矫正的。以上是属于生理性的膝内翻畸形。
但如果肉眼观察畸形较严重的,要到医院排查是否是外伤、炎症、佝偻病、骨骼发育不良、骨骼软化症、先天性骨骼生长障碍性疾病、四型粘多糖病或软骨外胚层发育不良、脊髓灰质炎、肿瘤或者脑瘫等原因引起的病变。
如果3岁以上的儿童内翻或外翻的成角超过了20度,两腿膝关节距离过大,或者两脚内踝超过5厘米,有很大可能是病理性腿畸形。
O型腿检测:当孩子睡着或者完全放松躺在床上时,把他的裤子和纸尿裤脱掉,然后轻轻将孩子的双腿拉直并拢,看双腿膝关节间的距离。
如果这个距离小于3cm,说明正常;3~5cm之间,继续观察;大于5cm,则说明宝宝可能存在O型腿问题,建议家长最好带宝宝就医,请医生进行进一步判断。
1、发育性因素在身体发育时期由于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元素缺乏,骨骼发育障碍、骨变形或关节软骨发育不良,而出现膝内翻的改变。
2、失衡性因素由于长期的不良姿势或不正确的用力习惯引起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长期的肌肉力学失衡可以导致关节发生移位,而形成膝内翻。
1 从外观上看:视觉上,两条腿之间巨大的缝隙,非常不美观;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导致下肢外轮廓线更加外移,从而显得胯宽,小腿不直。
2 从步态上看:O型腿的人,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
3 对健康的影响:O型腿,膝关节正常力的分布被破坏,关节一侧应力增大,对侧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会引起膝关节行走时疼痛,关节活动也受影响,严重则会导致骨性膝关节炎。
前期检查
检查两足内踝的距离,两膝间距离,拍全长Х线片测量畸形的角度。
使用矫具
矫正方法包括: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在 1~6 岁的儿童,如果存在轻、中度O/X腿型正常生理现象,90% 的儿童可以自行矫正,不需要治疗。如果畸形加重,可以采用下肢支具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