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教师刘伟男:数学还能变得更好玩吗?
图 | yellowice0322
11月15日早上7点20分,我接到《教育视界》执行主编特级教师贲友林发来的一个约稿邀请微信,当时只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啦!他要求我提供一篇凸显教学思想、教学主张的文章,这让我犯了难。
在北京市史家小学,我跟着王欢校长学习“和谐育人”,为给学生成长无限可能而努力。一直以来,也追随师父华应龙老师践行“化错教育”,并服膺吴正宪老师“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学思想,同时,关注贲友林老师的“生本课堂”,更运行施银燕师父的“让学生学会讲道理”等。
像是一道东北名菜——“乱炖”,那我的教学主张是不是该叫“乱炖”了呢?思考再三,其中有一点是我最珍视,也一直努力执着追求的,那就是——让数学好玩起来!因为,小学数学是儿童的数学,而好玩是儿童的天性。
“情景”怎么变得好玩
每次准备一节新课,研读相关资料时,我都有一个“竭泽而渔”的习惯——抽干池水,捉尽池鱼。
当你捉尽池鱼——搜罗精品课的相关资料前期准备,有了收获,我们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就已赢在了起跑线。
接着,我思考,如何让整节课的情景变得好玩起来。这并不简单,需要反复慎重思之,再三思之。
在准备《认识面积》一课时,我想过把乌鸦挑大块饼干吃的视频剪辑下来放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感受这份智慧与神奇;
我想过从学生们手边的七巧板出发,通过探索每块板子的大小从而认识面积;
我想过前阵子非常火爆的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白天、夜晚的关卡设计和种植物、僵尸攻占的各自面积大小;
我想过原来看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土地》的故事——某富人欲购土地,议定跑一天花1000卢比圈地。他起早、贪晚奔跑,想圈尽可能大的土地,最终却累死在终点处;
我想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里,大洲、国家、省、市、区地形、面积大小;
……
不考虑合适不合适、不考虑现实不现实,只管想,随便想。无边无际地想!要备“面积”了,眼睛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变成了“面”。
畅想之后,便是仔细地斟酌、比较,串接情景而成情境了。
所以,最后,有了以“星球开发”为情景的《认识面积》一课。从星球开发引入,在比较地盘大小中逐步深入地认识“面积”,课尾的“没有一张世界地图不失真”这一话题,又将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延续到了课下。
再如,在准备《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我想到了化学中的碳原子,由于碳原子排列而成的晶体结构不同,所以会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铅笔变钻石;
我想到了抗日战争的电视剧中出现的密码、电报、接头暗号;
我想到了学生们喜欢玩的探险寻宝游戏;
我想到了他们喜欢看的哈利波特;
……
脑子里想到的所有事情都要考虑一下和“数对”有没有关联。有朋友戏称,我这是“走火入魔”的境界。
最后,有了以“寻找魔法石”为情景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由一个点到一排点,再到面上的点,最后到体中的点,在游戏中感受点、线、面、体的逻辑顺序,通过推理寻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
还有了以一封“密信”结束整节课的设计。当确定密信内容就是“下课了”三字时,课堂戛然而止,而学生们不愿起立,离开。
这时,相信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简洁、严谨,更是数学的有用与好玩!
“环节”怎么变得好玩
曾有听课老师发信息询问:我的每节课是不是都能这么好玩?都能有好玩的情景?我真希望如此!不过很遗憾,暂时还没有做到。当我想不出有什么好玩的情景能贯穿课堂始终时,就会努力穿插好玩的趣味元素,把课中的某些环节变得好玩起来。
01 将错就错,变好玩!
前两天在班里教学《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孩子们对于“0”读不读的问题,显现出特别的兴趣,不停地窃窃私语、浅笑莞尔。一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把“读”想成了“毒”。
跟着华应龙老师多年践行“化错教育”,面对学生们课堂上的这种“旁逸斜出”我的包容度好像一直都很高。将错就错,直接在课题的位置板书:哪儿有“毒”?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讨论出了“0”在数中什么位置上有“毒”、什么位置上没“毒”,还得出了“毒性”的大小——若某一数级上连续出现几个“0”,只读一个“0”,那么毒性较大。此后的练习中,当有同学出现类似错误时,其他同学就会开玩笑:“哈哈,你中毒啦!”谐音错误成了强化记忆的有趣“魔棒”!
02 思维开放,变好玩!
我在备六年级《瓶子的容积》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把瓶子装满水后,全部倒入底面面积为28.26c㎡的容器中,水面升高13cm,求瓶子的容积?
对于求容积、体积的题目,六年级学生练习得太多了,列出“28.26×13=367.38(立方厘米)”式子,甚至都不需要思考,条件反射即可。我先看看学生列出的算式,然后停顿一下——
师:有问题吗?
生(众):没问题!
师:这个可以有!
生(众):这个真没有!
(教师不再说话,看看题目,摇摇头。学生们有些犹豫,看着自己的算式,思考起来……此时,课堂无声胜有声!)
学生李骏潇:大家再读一遍,题目说把瓶子装满水后倒入容器中,水面升高13厘米,万一,假如,这个容器高度只有10厘米,那这个水面升高13厘米,那这个是…就无法解释了。
……
学生马紫晨:我觉得这道题没有说明容器是什么形状的,假设容器是下头宽上头窄,或者乱七八糟的样子,那也不行呀。
(教师随即投影出现瓶子图片,如下图。)
同学们如梦初醒:“哦!”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大胆的学生说:“刘老师,你诓我们!”
师(笑而不答):咱们班平时都那么爱动脑筋思考,怎么今天栽在这里,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
教学有路“曲”为径,这样的好玩,是在告诉学生们,数学的思维是严谨的、全面的,是不可以想当然的。
伟大的哲学家怀特海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浪漫阶段积累感官经验,精确阶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综合阶段就是运用知识。“浪漫”排在了首位!而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不要让他们刚刚接触时就惧怕了“数学”,以后很长的路还怎么走呢?
“作业”怎么变得好玩
除了平时教学规定的一般作业之外,我常常会给学生们留一些额外的“特别作业”。
01 “520”的爱
5月20日,当大家都在和亲人、朋友秀恩爱时,我也和孩子们秀了一把别样的爱: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20”,数字“520”表示“我爱你”;“一生一世”也可以用数字“1314”表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上网搜一搜。今天在这个表达爱的日子里,我也有一句话想和你们说,想知道我要说什么吗?就藏在下面的算式里,你能猜出来吗?
心里想一个数,用它加52.8,然后再乘以5,减去3.9343,再乘以2,减去心里想的那个数的10倍!就是我想和你们说的话。
当别人在秀红包的时候,我们却秀出了“数学”的魅力!今年“520”我留这样的计算题,明年“520”,四年级学生学完“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一模一样的题我要再留一次:每个人想到的数都不一样,为什么最后却都能殊途同归呢?其中机密你能破译吗?
02 “感恩节”算式
11月24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感恩节,“特别作业”是:
孩子们,今天是感恩节,你向爸爸、妈妈表达感谢养育之恩吗?要知道,感恩的人才会成功,才会更优秀!
生活中,我们要表达感谢、感恩;数学上,也有这样一组数,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谢、感恩。你知道他们是几吗?
孩子们,“感恩节”要感恩,不是“感恩节”要不要感恩?“感恩”是嘴上的一句“谢谢”,还是发自内心的一份情感?“感恩”是一张贺卡的表达,还是一份行动的表现?写完上一题,我又想到了大家排队说话的事请,请看——
03 “烤”鱼出数学
一家人在“江边城外”吃烤鱼,直到吃完结了账,也不知道今天的鱼有多大?在和丈夫的闲谈中,竟然“聊”出了一道题——
孩子们,你们吃过“烤鱼”吗?刘老师一家刚刚一起吃完。先生结账一共240.88元。当时,我和先生的对话如下:
我:“今天吃的江团鱼多大?”
先生:“哟,我没看!”
我:“怎么没看呢?应当心中有数,去前台查问一下吧。”
先生:“你不是数学老师吗?你自己能算!”
……
哈哈哈,孩子们,你们能帮我算算今天我们吃的鱼有几斤吗?(我们点了一份烤鱼,辅菜加了一份土豆条和一份海带。凉菜点了麻酱拉皮一份、皮蛋豆腐一份。)
一道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就这样应运而生,学生们解答起来可是津津有味。我们常说学生要有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眼睛;我们常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先观察到了、是否先发现了数学呢?我愿意做学生的榜样。
04 给“新京报”纠错!
教学《24时计时法》那天,我下班到家吃荔枝。特别碰巧,剥剩的荔枝皮扔在报纸上时,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6月3日当天的天气预报,居然是6月3日18时提供的,这怎么可能呢?
“同学们,刘老师今天下班到家吃荔枝。特别碰巧,剥剩的荔枝皮扔在报纸上时,我发现报纸出错啦!仔细查看两张照片,你发现报纸哪里错了吗?你觉得应该怎样修改才是对的呢?”
原来,报纸也会出错啊!真是,人生自古谁无“错”,错误并不可怕,“错误”是在提醒我们要细致、要严谨!
像这些“特别作业”,还有很多……孩子们把这些“特别作业”称之为“智慧题”。他们说,“特别作业”帮他们思考长智慧,好玩寻开心。虽然“智慧题”不常留,留了之后也是弹性要求: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可当天做可过几天做。但是,学生热情却很高涨。连着几天没留,就会有孩子追着来讨:“刘老师,怎么还没有智慧题啊?”答应留一道,全班同学都会高声欢呼,“耶,太好了!”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看着他们逐渐喜欢上“数学”,逐渐喜欢上“解数学题”;看着他们稚嫩的小脸从困惑迷茫转为聚精会神,从聚精会神变为惊讶欣喜,最后又从惊讶欣喜换成了自豪骄傲;看着他们享受着求知的乐趣,珍惜着自己所发现的成就。我,无比幸福!斯宾塞主张,“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