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天下父母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天下父母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对人对事,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反应机制。
比如,一个孩子明明知道如果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就会好,自己会开心,家长也会高兴,但他怎么就是不好好学习呢?
而父母想帮助孩子好好学习,明明也是为他好,可他为什么就不听父母的话呢?
我们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肯定不会害他,可是他宁肯听别人的话,也不听我们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孩子数学不好,语文很好,如果他能把数学再学好,那成绩肯定就差不了。可他就是不想学数学,还总是抽时间学语文,这又是为什么?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人们对人对事的反应机制又有什么规律呢?

1

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经过多年对家庭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人的秉性本来是智慧的、平和的、清静的,但经过多年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的秉性发生了反转——竟然变成了无明的、自以为是的、偏激的——我们称这种变化为扭曲或异化。
这种被扭曲或异化了的人的秉性,异常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对人对事几乎所有的反应都受到它的支配——我们把这种被扭曲或异化了的人的秉性称为扭曲秉性
正是这个扭曲秉性,直接导致人们在沟通交流的时候经常出现矛盾冲突,往往从好心的帮助莫名其妙地就反转走向了激烈的指责或争吵——我们假设这个扭曲秉性背后有人在操纵,这个人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小人自我”
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和孩子的成长就是从扭曲秉性回归本初秉性的过程,也是从小人自我(小我)回归理性自我(大我)的过程。

2

人们心里往往会有一个期望,对人对事的处理总是希望别人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但却经常发现对方常常不会跟着自己的思路来——于是就充满了困惑:为什么对方不按照我们的思路走呢?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可孩子为什么要听你的?你知道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吗?
在咨询中,我经常会提醒大家,每一次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向内探索——从自己身上反思——就是每次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必须由自己去承担责任的。
这里的“反思”,就是返归自身来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要切记: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反思到自己身上,那是在找方法;反思到别人身上,就是在找麻烦。
换句话说,我们和孩子之间这一切矛盾和问题的背后,就是每个人的扭曲秉性——“小人自我”在作怪。

3

任何人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都可能是错的——特别是,都可能有人认为是错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自己当然更不例外。
人们通常会有这样的信念:我觉得我是对的——这一点作为每一个人“小人自我”的根本特点,在潜意识中坚定地支撑着几乎每一个人的每一次思考和决策。
可能我们还会发现,自己就像永远扛着一个摄像机在看这个世界——我们从自己的“镜头”(眼睛)观察和评价着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我觉得这个人不好,我觉得那件事不对……
也就是说,我们都在以自己的内心评判为标准,衡量着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但是,每个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多人和事也不是我们想当然所能理解的。
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我们的自以为是,遮蔽了我们智慧的双眼,让我们只能看到“小人自我”想让我们看到的自认为是真实的虚幻世界。

4

我觉得我是对的,常常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跟我不一样的,那就是错的。
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我们认为很简单、很清楚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对方(孩子)却一直在那样做。但是当我们深入和孩子沟通以后,才发现事实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自己错了。
因为天然的原因,一般家长往往比较强势,这直接导致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能一直在制造着“冤假错案”而不自知。
我们说,一个人自以为是、有偏见、容易起情绪不可怕,但如果你又特别强势,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还容不得别人解释,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话,这才是最可怕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总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他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对方根本不理解,更不觉得你有多爱他。
曾经有一个孩子就告诉我,妈妈的话,总是像一把把刀子一样刺到自己的心里,疼痛难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却从未想过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
在这里,我们忘记了一个常识——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5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大脑里都装满了“偏见”。
人们的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各种逻辑、各种语言、各种宗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状系统。这个网状系统就像一个漏斗,凡是能够穿过这些网(那些充满偏见的网)的信息,才能被你的经验所观察到,否则你看都看不到。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一段话——它一再表明,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自己的筛网过滤过的偏见。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疑人偷斧》:
古时候,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观察邻家儿子,并且觉得他走路、说话的时候总是鬼鬼祟祟,就肯定他就是偷自己斧头的人。
可是过了几天,这个人在山上砍柴的时候,找到了他丢失的斧头。这时候,当他再注意观察邻家儿子的时候,也不觉得他像是偷自己斧头的人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心里对某件事情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看法时——比如,我们感觉刚才孩子撒谎了——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这种看法的支配和影响下,观察孩子的一切表现,包括他的态度、言行、动作等,怎么看都觉得他在有意识地遮掩着什么……
换句话说,这时候我们观察到的一切,与其说是一种事实,倒不如说是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佐证我们内心想法的证据,仅此而已。

6

平等思维告诉人们,“小人自我”的根本特点就是自以为是。而每个人内心中“小人自我”的存在,又注定了人往往是自以为是的,总是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认为一件事是错的或者是对的。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更应该学会觉知自己的“小人自我”,包容孩子的“小人自我”。
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心中的“小人自我”不听话。
在一次咨询中,我就给一位家长建议,不要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通过一定的努力,孩子的问题还是暂时解决不了,那就必须直面和接受这个暂时还不能改变的现实,然后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好办法。
换句话来讲,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和父母的学习与改变息息相关的。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先从父母的改变开始着手,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
比如:
首先,大部分父母可能需要承认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不足,没有在内心里真正地接纳孩子,与孩子沟通时自己是有情绪的,从而让孩子产生了抵制的心理……
其次,个别父母还需要向孩子诚恳地表达自己一定会改变的决心——注意:你的真诚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这样可以在心理上让孩子大大削减与父母的“对抗”,让孩子更安心地学习生活……
第三,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大部分父母缺乏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这时我们可以依靠“外援”——请更懂孩子、更懂心理、更懂教育的人来帮助我们——让专业人来做专业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