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着给“问题孩子”贴标签,试试积极暗示法!

不要急着给“问题孩子”贴标签,试试积极暗示法!

别让孩子被赋予的各种标签所裹挟,稀里糊涂地在命运里漂流,顺流时欣喜,逆流时沮丧。






大夫,我的孩子网络成瘾,一回家就爱玩手机您说怎么办?”


“大夫,我家孩子特别胆小,出门都不敢叫人,您说如何让他胆子变大一点呢?”


“我家孩子多动症,在家里呆不住,就喜欢出门玩?”


“我的孩子比较任性,非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我的孩子有点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别人分享。”


……


在我的日常门诊中,或者在我们生活中,会发现很多父母求助一些在教育孩子中的各种困惑该如何解决。

其中很多父母存在一种共性:父母一直都在责怪孩子,而且会随便给孩子的性格或行为“下结论”,“贴标签”!


不要急着给“问题孩子”贴标签,试试积极暗示法!

(父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像上述家长那样;


因为孩子回家玩手机,就会给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


因为孩子出门不叫人,就被下结论为“胆小”;


因为孩子喜欢出门玩,就被认为“多动”;


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被称为“任性”;


因为孩子没有和别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被贴上“自私和霸道”的标签……


好像确实是孩子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

01

这些天在看荣格的《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


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我们觉察不到的,但是又深刻地左右着我们的一生。就像大师说的: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家克劳特做的相关科学实验:


他要求人们进行慈善捐款,然后把一部分人拿出来贴标签,如果捐了款就贴上“慈善的”,如果没捐款就贴上“不慈善的”。另外一些人则没有贴标签。


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再次要求他们捐款。

那些贴了“慈善的”标签的人,捐款的数额比第一次捐款时要多很多;那些贴了“不慈善的”人,则更不愿意捐款。另一组没有贴标签的人,则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


可见,不管是被贴上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标签,人们都会根据标签上的内容,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那个标签的内容。


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叫“标签效应”。


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无论好坏,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


而孩子在这种效应中表现尤其明显,他们信任家长和老师,会把大人所说的话当成真理,孩子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02

放下评判,真正看见孩子


不要急着给“问题孩子”贴标签,试试积极暗示法!

(外界、中界、内界的定义)


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外界、中界和内界。


外界就是眼耳鼻舌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尝到的触碰感知到的,这些都是外界;中界就是我们用我们的逻辑进行分析的评判的推理的;内界就是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评判牵走,以为那是真相,其实是中界在起作用。


比如阳阳的故事中,父母通过外界看到了阳阳打人,听到了老师对于阳阳的批评。


父母的中界就开始了自己的判断和解读:我的孩子阳阳是冲动的,他现在变得爱打架,他的行为是不对的。通过这样的评判,父母的情绪是烦躁和愤怒的。


我们认为阳阳冲动爱打架是事情的真相,实际上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中界评判,我们没有真正的去与阳阳核对,没有去向阳阳了解事情的经过,更没有去倾听阳阳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并没有真正看见阳阳的内心世界,更没有走进他的世界,去了解他、理解他和支持他。


而当我们能够放下中界的批判,用好奇的心态去真正看见孩子时,我们就已经给了孩子想要的爱。


因为看见即是爱,爱是无拣择的感受。


03

给予孩子积极暗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曾做了一个关于心理暗示效用的实验,史称“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在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共18个班的学生。


接着,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他随便挑选出来的,但他却绝口不提。


同时他还叮嘱相关人员不要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在名单上,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发现:凡是在名单上的学生,每个成绩都进步很大,并且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为什么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提高了很多呢?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罗森塔尔的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传递给了学生,而学生认为自身的价值被发现并被他人重视了,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向着教师为其设计的方向发展。


因此,积极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父母、朋友或老师,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


并且越是早期,越有深远的作用,同时,暗示者与孩子的关系越亲密作用越明显。


(电视剧《小舍得》欢欢因为成绩不好落选班干部,老师鼓励欢欢)

阳阳的案例中,心理医生组织了一次家庭治疗,父母在了解情况后,并倾听完阳阳的想法和感受,给予阳阳这样的积极暗示:儿子,通过刚才你的讲述,妈妈觉得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而且内心也很有力量。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爸爸妈妈会永远站在你这一边,相信你,支持你,下次面对同学的干扰或者不良言语,爸爸妈妈相信你会用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解决。


此后,阳阳也变得自信了,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也慢慢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积极暗示总是与真挚的爱的情感相联系,我们是真的无拣择的接纳我们的孩子。


因为只有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


有时是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同时在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时,要遵循事实,言语有度。反之,过犹不及。


(电视剧《小舍得》,钟老师一直在数学方面肯定米桃,照亮了米桃自卑的心灵)

总之,孩子从幼儿到少年期间,积极暗示就像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


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


孩子可以从这些暗示中,隐约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


04

“好标签”使用不当,同样伤害孩子。


有的家长会说,不就是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吗?简单!


但并不是只要给孩子贴上了好标签,他就会变好。因为,贴“好标签”也需要技巧。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应该表扬,但是不能在任何时候夸大其词地去表扬。


常常受到表扬的孩子,一旦发现之前的表扬并不是事实,就会陷入失望、迷茫。


不切实际的表扬,还会让孩子过于自信、爱慕虚荣,变得不会实事求是地去面对问题和挫折。


05
对待孩子少一点情绪化批评。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


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


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

“现在是骂到一半了!”

“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

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


家长问:“记住了没有?”孩子回答:“记住了!”


家长问:“以后还犯不犯?”孩子回答:“不犯了!”


孩子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回答,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


06

用具体的指导代替盲目指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感受。


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


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绩”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


对孩子不满意、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不是任性、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而是应该就事论事,指出孩子具体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怎么做。


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在学校,在朋友群中,他还是难免被其他人贴上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