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创生+区域联动!这所小学打造乡村教育新样态
伴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乡村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正面临着“生源逐年减少、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相对不足、学生管理难度大”等共性问题,以及“学校自身定位偏差、内部治理路径固化、外部管理体制僵化”等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海阳市发城镇第一小学立足现状实际,理性思考,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以“基础办学达规范、管理工作求精细”,“国家课程提质量、特色课程练能力、德育课程聚精神、家校共育课程促满意”为切入点,内部创生求变,外部突破联动,融合创新发展,扎扎实实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真正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顶层统筹,均衡发展
1.乡村经济发展
为乡村教育发展振兴助力
乡村教育是“乡村”与“教育”的组合,因为乡村需要教育,教育也能够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撑,乡村需要为教育付出,教育也需要融入乡村,此为乡村教育的本来意蕴。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这是乡村教育快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乡村有所倾斜。
2.政府统筹规划
建立乡村学校精准帮扶体系
相较于城镇学校来说,乡村学校还处于弱势地位,唯有通过政府统筹、教育买单的方式,建构“政府牵头、社会联动、学校主动”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乡村学校精准帮扶体系。帮扶内容上,要重点关注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学校内部治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精神凝练等,形成提振乡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3.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缩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近几年,乡村学校在上级政府、教育部门支持下,基本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硬件问题解决后,学校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实力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短板弱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做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特别是以“师资”与“生源”为核心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教育科研资源的重点关注,以缩减城乡学校软实力差距。
一是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乡村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统一管理,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活水”,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让乡村孩子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二是稳控乡村学校生源数量。稳定的生源及质量是乡村学校发展依存的根本。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招生政策,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减少农村学生流动数量,稳定农村学校生源;另一方面,学校成立生源稳控小组,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沟通,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学校,稳控生源。
三是建立乡村学校科研服务体系。形成乡村教育发展服务的常态化科研机制,如学校自发组织的教育科研北部区域研讨、书法美育区域联谊活动、教研室“教研共同体”“项目共同体”建设以及市教体局牵头成立的教师成长学院等,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
二、理念求变,内部创生
“打铁还须自身硬”。乡村教育发展还须从学校内部破局,跳出框架思维,破立并举,于变局中开新局,焕发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蓬勃活力。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工作理念,夯实工作举措,在海阳新时代品质教育引领下,全面实施“新学校”建设、“新课堂”研究、“新教师”塑造三大工程,深入打造“平安、高尚、和谐、卓越”的乡村学校教育新样态。
1.“三个创新”
引领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是要在观念上创新。要整体改进发展观念,确立“化弱为强”的教育方式。乡村学校弱的根源在于自我定位“弱”,教育发展的突破点在于扭转学校不科学的认知理念和不合理的自我定位,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
二是要在模式上创新。形成“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挖掘空间—创活文化”的学校管理系统改革模式,由独自探索、闭塞教学转向合纵连横、整体系统推进,深度解决问题。
三是要在路径上创新。形成“由点带面”宽视域、多样化的学校发展路径。从课程整合、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管理与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深掘自身资源特色,寻找突破口,进而以点及线、由线带面,多条路径带动学校发展。
2.开展“新学校”建设行动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达成了“聚焦核心素养,以课程思维推进精致化内涵教学,致力品质育人”的工作思路,细化了抓好“安全生产”课程、打造“尚美党建”、践行“润美德育”课程、提质“国家主体”课程、做实“校本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等六大工程内容,清晰地勾画了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2021年2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2021年3月,被确立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学校。
3.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点面结合、整体运作”指导原则,以学科育人价值为导向,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教研活动为抓手,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学校推进实施“智美同学”课堂,从课堂的主体“学生”出发,向课堂的目标“学习”走来,突显了互助共学的伙伴关系,是“我自己来学”“同伴一起学”“师生共同学”的课堂,实现还学于生、互助合作、师生共进的课堂价值追求。
4.开展“新教师”塑造行动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发展为关键,扎实有序开展“新教师”塑造行动。以“课程统整、课堂重构、课题精研”三课联动为抓手,开展专题研讨、讲座培训,引领教师用科学的眼光看教育、用研究的姿态做教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名,省特级教师1名;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有10余节课程入选烟台市级以上优质课,纳入优质课程资源,学校承担、参与省市级课题近10项,荣获烟台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三、外部突破,区域联动
1.全面升位
在更宽领域中提升发展品质
一是更宽广的学校发展视域。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振兴”大背景下着眼谋划学校发展,抓好学校发展规划设计,推进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创新,采取城乡联盟、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形式,深化办学机制改革,促使乡村学校走规范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是更宽广的课程研发空间。以学校课程优质化为目标,努力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校本特色课程选点深化,灵活拓展课程开发实施的时间线、空间场,倡导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有情境的深度学习、跨圈层学习。学校开发的“‘四园联动’全景式劳动教育课程”获评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
三是更宽广的教育科研网络。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科学发展机制建设,实效性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网上名师课堂,扩充学科课程资源库,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盘活现有教学资源,以优质资源带动学校发展,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提速、提质。
2.广域辐射
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带动效应
一是以“强镇筑基”为契机,在区域教育范围内增强带动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山东省首届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学校的辐射拉动作用,与区域内乡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时推广有效管理经验和优秀科研教研成果,辐射带动学校协同发展,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依托教育集团优势,在市域教育范围内广域辐射。成立北部乡村学校教育集团,做好集团办学战略规划,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联盟联动,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乡村教育振兴步伐。
3.多点接轨
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外向路径
一是对接市域名校,帮扶发展。与县域、市域内的名校建立联盟,从学校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活动规划,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业务研讨、交流活动,帮扶发展,联谊发展。
二是对接本土专家,引领发展。请教科研人员作为学校的发展指导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调研、培训,把脉问诊,对学校进行指导,引领发展。
三是对接乡土资源,助力发展。学校根植于乡村,深入挖掘、对接乡村可利用资源,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通过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让家长参与校政决策,形成家校社合作新形态。开展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明、科技研学等研究,全面助力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既需要外部政策支持与帮扶,也需要学校内部主动作为与教育自觉。作为乡村学校更要正视自身实际,准确定位,挖掘优势,发展特色,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同频共振,努力实现乡村学校的内涵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