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教育可以称之为正面管教?

1
一般来说,我们跟孩子的相处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做母慈子孝。
这时的宝宝是天使宝宝。麻麻从容优雅地在朋友圈里秀着恩爱,一副岁月静好,太平盛世的景象。
还有一种叫做鸡飞狗跳。或在吃饭时,或在起床时,或在经过玩具店时,或在陪着写作业时。
这时的宝宝变成了蛮不讲理的“逆子”,爸爸妈妈变成了气急败坏的“暴君”。
上篇文章我们就是通过探讨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引出了我们正面管教系列第一期的主题。
感兴趣的的家长点这里:皮特老师教你正面管教:如何有效的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一个带娃的老母亲,那更是难上加难。
天使宝宝谁不会带?(哦,爸爸可能不会……)
那在鸡飞狗跳时如何处理呢?
这时,一般会有如下两种情形。
2
严厉型
轻则大声呵斥,重则一顿暴打。
这样的家庭中,规矩大于自由,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家长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我在上早教课以及接受咨询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家庭在当今已经是极少数了,但在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还是很常见的。
那时跟我一起玩的男孩,哪个不是在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女混合双打中长大的。
那严厉或者惩罚的方式到底有没有用呢?
短期来看,惩罚确实能够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就长期来看,惩罚是弊大于利的。
不信你回想一下小时候父母的惩罚是让你改掉了看电视的习惯,还是让你开发出了听声辨位、还有冰毛巾敷电视等一系列的技能?
根据《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观察总结得出,孩子一般会用以下4个R来回击我们的惩罚。
1 愤恨Resentment
“这不公平,我再也不相信大人了。”
2 报复Revenge
“这回算你赢了,下次我一定要扳回来。”
3 反叛Rebellion
“我偏要对着干。”
4 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下次一定不能被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我不值得被爱”
很明显,惩罚的方式不管用,来看看另外一种:
3
溺爱型
只要宝宝快乐,家长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这样的家庭里,自由大于规则。
溺爱型的家庭就比较多见了,溺爱孩子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阿德勒认为:骄纵的教养环境会使得孩子产生自卑情节。
那大家肯定要问了,不是说忽视和缺乏鼓励的孩子才会自卑吗?怎么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也会自卑?
原因有二:
1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并不知道其行为的边界在哪里,没有了别人的帮助和介入,他很难自己完成一件事情。
2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在离开家庭后的社会环境中受挫,如工作上、事业上。
仔细回想一下,大家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吧?
溺爱不是爱,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那怎么样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呢?
4
正面管教
没有错,今天的主角正面管教要出场了。
说说正面管教,正面管教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个体心理学也被称为“鼓励心理学”。
阿德勒创造性的提出了自卑情节这一概念,同时提出只有与社会建立连接才能超越人性中的自卑。
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同事,他将阿德勒的心理学广泛的应用到育儿过程中。
揭示了儿童错误行为背后的信念,以及鼓励的重要性,著有挑战系列书籍。
再到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简.尼尔森,她将这二位大佬的理论结合了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写出了著名的《正面管教》。
那什么样的管教能称之为正面管教呢?简尼尔森给出了这四个标准,大家也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符合这四个标准:
1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也就是是否尊重孩子,鼓励孩子?
2 是否有助于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3 是否长期有效?
4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是否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5
和善而坚定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和善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坚定是指要尊重自己,尊重情形。
无论是严厉还是溺爱,都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
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孩子才有机会去学习各种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良好品格。
我在讲座中经常会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晚上下班,你的老公迟迟未归,打电话关机,窗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这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担心,对不对?为什么会担心?最终的答案一定是因为爱,因为有了爱就有了牵绊。(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他给你带了什么好吃的……)
终于,在你焦急万分的时刻,你的老公出现了,原来他车出了故障,手机也没电了。
大多数人不等老公解释,第一句话肯定是:“你死哪去了?或者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明明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我对他的担心,对他的爱,但是一开口就是这种伤人的话。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你是否用了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了你的爱?
如果你想让好的事情发生,那你就要用好的方式,正面管教就是这样一个好的相处方式,这也是这个理念深深打动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