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昨日六点零二分,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7岁。中国小学语文教坛的传奇人物陨落,基础教育界一片悲痛!



他“不会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却为没有机会再教一届小学生而遗憾,他常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那该多好哇”。


他经历了50多年的教学生涯,仍像孩子般顽皮。他说“教了半辈子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得到于老师去世的消息,教育界的同行以及他的弟子们纷纷遥寄哀思,撰文悼念。

于老师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以及给年轻教师们的建议,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深耕教学五十载,桃李芬芳一世情


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

他说,自己刚悟明白怎么当老师却已经老了;

他说,自己至今还像孩子般好奇、贪玩。

他说,“教了半辈子的书,

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于永正老师离开了,

但人们不会忘记——

他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是教育部“跨世纪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他是那个孩子们都喜欢的于老师

……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从跨进徐州师范学校的大门那天起,

我就按照我崇拜的老师来塑造自己,

决心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是于永正五十多年一直践行的追求。

 

1959 年 8月30日,

他跨进了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的大门,

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

帮助他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思考的习惯。

 

他从1962年开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刚教书时,

面对着“狼烟四起”的教室,

他束手无策。

最终,是“思考”帮助了他。


他想明白了,做一个小学老师,

首先要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

 

他开始注意同事们是怎样管理班级的,

并向他们讨教。

甚至到别的班去听课

——确切地说,

不是听课是看课。

看老师是怎样组织教学,

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

别人的经验他吸收着,运用着;

自己的经验也一点一点地创造着,

班级纪律、上课秩序,逐渐有所好转。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工作23 年后,

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不久,被调进了鼓楼区教研室。

但他仍坚持在学校带班兼课,

在他看来,

特级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

不是在办公室里。

 

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里,

他的教学,他的品格,他的育人思想,

灌溉了学生与青年教师们的成长。

 

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因为——

他曾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五十多年一直践行的追求。”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于永正曾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

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身教重于言传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因为——

他曾说,“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永正曾对自己“约法三章”:

 

“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

 

……

 

他要求自己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平等相处。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说,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无形中,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

 

蹲下来看学生

在于永正看来,师生之间是“同学”关系,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因为——

他曾说,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多好哇!

于老师曾经这样说:


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基本上明白了,所以我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

 

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


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


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

名师痛悼于永正前行,是最好的纪念

 

特级教师贾志敏:

我比于永正还年长两岁,我们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共同的看法,日常交流很多。语文就要简简单单,要干干净净上课,老老实实上课,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学生,让学生有所得。于永正从教50年,江苏省徐州教育局给于永正老师搞了一个仪式,那时候我正好开刀,我说“我不来了吧,就加了一个“吧”,他嗅出味道来,他说“老贾,你50年我来的,我50年,你也应该来”,我下了手术台,让家人陪我到徐州参加他的会。他激动地难以形容,在1000多名老师面前深深拥抱我,说终于把你盼来了,我们之间情谊很深。

特级教师张祖庆:

师傅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身上的求真精神,是他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他始终把儿童放在中心。师傅提出的“口语交际作文”对我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于永正老师这代名师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永不满足、反思自我的精神。逼近学科本质的姿态和精神,永不满足的精神,值得年轻一代教师学习。


特级教师窦桂梅:

听闻于老师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我想用五个镜头来感念于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个镜头是从书中看到了于老师的身影。在新媒体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时候,我是从读于老师那本《教海漫记》开始,开启了对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本书对我影响巨大。至今我还能回想起自己把这本书印刷给我身边的语文老师们阅读,并反复推荐给其他学科老师的情景……


第二个镜头是我在杂志上反复读了他的课堂实录《草》。惊叹80分钟的课,他没有用任何现代技术手段,而是用简笔画的方式,带学生理解感受“离离原上草”,怎么个“春风吹又生”!真精彩啊!


第三个镜头是我和几位年轻人在淮北跟于老师同台上课,课后向先生献花拜师的场景。于老师嘱咐我们“教书不忘读书”,那声音至今回响耳畔……


第四个镜头是他十多年前来到清华附小,给老师们上示范课,与年轻老师们分享交流的情景……


第五个镜头是,于老师在病中,亲自发信嘱咐我,让他的弟子和当地校长专家来清华附小参观交流,他关心徐州教育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这些年来,于永正老师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以及一代代小学语文教师!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唯有继续立足课堂,不忘初心,才是最好的纪念。


特级教师王崧舟:

患病期间,他曾经跟我说,对待癌症,他的态度是“不怕死,争取活,好好活”。他面对生死大限的考验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豁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于永正先生直面死亡的达观和超越,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好的精神财富!崇敬他,学习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对先生永恒的缅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