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中学第12周国旗下讲话: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



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九班的先美霖,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等,1892年11月16 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他博古通今,领域纵横;他投身教育,创立中国科大;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带着自由奋飞的强烈愿望,1914年,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初到日本时,他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选择了学医。经过十年艰苦的岁月,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在日本学医过程中,他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社会人文方面的问题。他对朋友说:“ 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的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新文学。”1916 年郭沫若以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的头一个字取名沫若,创作发表新诗时即以此为笔名。1919 年,他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凤凰涅磐》等。1921年8月,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诗集《女神》出版,它标志着现代诗歌有了成熟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他继续以充满理想主义和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猛烈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新诗开一代诗风,奠定了中国新诗歌发展的历史走向。1921年8月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问世。它标志着我国新诗歌运动的辉煌起点。

郭沫若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他的文化活动总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息息相通,他也一直站在社会革命的风口浪尖上。大革命时期,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铲除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只身归国参加抗战。他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从事抗战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成为“革命文化的班头”。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 等,借古喻今,表达了“时代的愤怒”,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始终充满了高昂的革命热情,饱含着对于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热爱。

郭沫若对学生言传身教,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他捐赠稿费2万元作为福利基金,帮助困难学生添置衣被。为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他还用稿费给学校修建游泳池,购买放映机和影片,把自己创作剧本的首演票送给师生。

总之,郭沫若先生在文学、 历史、考古、艺术、翻译等诸多文化领域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文化与旧文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他与时俱进,脱颖而出,一生追求光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科大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真诚地帮助和关心青年后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是郭沫若先生诞辰130周年,让我们一同纪念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巨人,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人吧!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