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分竞赛被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上周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将希望杯等数个竞赛被取缔,引起了家长圈子的热议,本来作为已经被限制了多年的小奥,叫停几个竞赛非常正常,可为什么这次依然会引起很大反响呢。



曾几何时,华杯、迎春杯(数学花园探秘)、希望杯作为北京的三大杯赛,每次线下考试是何等的盛况空前,每次考试时你都能在各个考场门口见到无数熟人,甭管牛的和自己觉得牛的,那必须得去PK一下,对于各机构来说也是极为重视。在最鼎盛时期,我们可以找到至少10种数学竞赛5、6种英语竞赛,而如今这些当时风起云涌的场景已经消失不见了,即使是还在举办的竞赛,也都相当低调,而且大部分转向线上形式,离开了线下现场考试,咱们先不说他们的客观性能保留多少,至少在气氛上就差了很多。


我们小的时候其实也有参加过奥数竞赛,至少华罗庚杯在我上小学和中学时是肯定有的,当然还有相当于现在初联高联的管办比赛,当然不会面向所有学生,当年的选拔权在学校,自然是妥妥的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才有资格参与,好处就是那个年代几乎没有课外培训,全部比赛培训工作都是学校和教委负责,免费参加,孩子们对于参加竞赛的心情也很激动,毕竟要是能拿奖,可是会在每周一升旗时当着全校女生颁奖的,那是相当风光,和现在的与升学强关联还是有些区别的。



现在的北京,可以负责任的说,大部分参与竞赛的孩子,或者说是背后的家长们,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奖项而在升学上拔得头筹,目的性很强,当然也有纯凭爱好的孩子,可其中比例有多少,相信大家都能想得到,恐怕连1%都不到,在这种大背景下,孩子们的备考过程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而且教委叫停这些竞赛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了它的合理性。


说到这些竞赛被叫停,会对广大小学生造成多大影响,我想其实并不大,即使是竞赛最火的那几年,参与的比例也不算高,获奖的孩子就更少了,不论是数学竞赛还是英语语文的相关比赛,其实都是一小撮人的游戏,只不过对于校外培训来说,这种追逐顶流的预期确实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校外机构几乎被清理殆尽,竞赛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弱化,就拿北京的小升初来讲,除了大师赛以外,几乎其它所有奖项基本都成了锦上添花的陪衬,学校宁可相信自己的选拔活动,也不太会真正参考那些线上考试的成绩了。


作为家长,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些竞赛,如何引导孩子真正的享受这种挑战,似乎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点招完全被禁,只是如果,那么我们还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准备这些吗,还会鼓励孩子们去挑战那些难题吗,我想大部分人不会,可对于孩子们未必,虽然喜欢数学的人很少很少,但毕竟还是有的。我甚至觉得,这些竞赛应该回归到校园,像几十年前一样,让那些一周就把一学期数学题都学会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去享受,而不是把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按在椅子上摩擦。


另一个影响,其实就是对于课余时间的分配,在双减的同时,有一句名言“得语文者得天下”火了起来,不过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句话说的是,在其它几科成绩都很优异的情况下,语文分数高的更有竞争力,而不是除了语文好其它几科都不及格,这不是学霸世界的情况。而相对于几年前的一个孩子要报四五个奥数班,现在大家似乎都冷静下来了,明白了完全靠堆是不能搞定所有事情的,更多的需要分析孩子的强弱项,有的放矢的训练,才能真正的达到好的效果,当然,前提是我们的孩子真的有参与竞赛的基本素质。


从最新的竞赛白名单来看,依然有很多科技类竞赛可以参与,比如编程类,机器人类,创新类,可这些竞赛看似极为“素质”极为“科普”,可真正的准备过程,要比奥数比赛要复杂的多,也要付出更多的经历,不信的话可以问问周围参与过的同学们。就像鸡学习要比鸡体育或者鸡舞蹈在现实中要容易的多一个道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