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的惩罚无效?这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

为何你的惩罚无效?这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

以下内容不代表本订阅号的观点和立场,仅希望带来更多观点、视角与资讯,读者请明鉴。若本文致您反感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情景一


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妈妈回家做好晚饭,孩子觉得当时不饿,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玩游戏,妈妈耐心地告诉孩子要多吃一点,今天做的饭菜很好吃,可孩子就是不听。后来妈妈哄了半天,孩子勉强答应,吃的过程中却一心想着去玩,甚至还不耐烦地敲筷子、乱扔食物给其他人捣乱。


为何你的惩罚无效?这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


惩罚的做法:


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严厉地告诉孩子,自己辛苦做饭,为他的身体健康着想,让他必须按时吃饭。可孩子还是不好好吃饭,于是妈妈抱起孩子,不让他在餐桌上了,要他去罚站一个小时,孩子哭闹不干,最后全家人这一顿饭都没吃好。


这样的惩罚为何无效:

这样的惩罚常常没有效果,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做法,让孩子理解到的信息是这些:


  • 我不饿的时候,妈妈非让我吃饭。

  • 我想玩,妈妈阻止我。

  • 我不能玩,只能在餐桌上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干,妈妈就非让我罚站一个小时,罚站的过程我除了委屈,就是生气。

 


让孩子学会承担的做法:

  1. 说明规矩:告诉孩子吃饭只在吃饭的时间进行,在不会影响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允许孩子在不饿的时候不吃饭,但是事先说明,晚饭只是在晚餐时间吃的,如果大家用餐结束了,不会再为他单独加餐,也不会准备零食给他。


  2. 提供选择:明确表达如果孩子他不吃饭还一直影响别人吃饭,会让他离开餐桌,让孩子选择在餐桌上安静地吃饭,还是去自己房间或者其他地方。


  3. 让孩子承担后果:如果孩子继续在餐桌乱发脾气,那么让孩子回自己的房间,或者去其他地方,等他不影响别人的时候才能回来,告诉孩子他什么时候可以回来或者去玩的时间的不是父母定的,是他自己决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强行规定孩子罚站、回房间的时间一定是某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理解家长不是要惩罚他这个人,是要让他学会尊重别人还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情景二


妈妈一直认为儿子就是大大咧咧的人,因为他要不忘记从家里带课本去学校,要不忘记从学校带作业回家,本来觉得都已经够操心了,最近孩子还因为忘记一个展览的时间,错过了门票使用的有效期,白花钱了。


为何你的惩罚无效?这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


惩罚的做法:

一气之下,妈妈向孩子发火了,抱怨了他真是让自己操碎了心,并且规定孩子这个月不能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了。



这样的惩罚为何无效:

父母每次检查孩子做作业是否完成、帮助他收拾好去学校需要的东西,让孩子习以为常,这一次严重警告之后,孩子可能还难长记性,因为孩子总结的信息却是:


  • 妈妈认为我就是容易忘东忘西,我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反正我不忘记的时候,她也不记得了。

  • 生活中的小细节,一般妈妈会帮我想着,如果没做到,我出现了问题,一般妈妈会替我解决。

  • 我因为粗心忘记参加活动,妈妈就发火了,让我知道了粗心就不可以参加感兴趣的展览。

 


让孩子学会承担的做法:

  1. 就事论事:不要因为孩子一出现某些不良的行为,就先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很容易强化这一行为,觉得反正你给他定性了。


  2. 启发孩子想办法:在孩子出现了因为忘记耽误事的时候,不要替孩子解决,让孩子先考虑自己想办法,比如作业忘记带,能否自己和老师解释改天交;书本忘记带,能否借别人的用等等,让孩子尝试自己想解决方案。


  3. 让孩子承担后果: 因为粗心就不能参加展览,因为不听话,就不可以看动画,看似是合理的惩罚,其实是两件事,用剥夺孩子从事件A上的快乐,去弥补孩子在事件B上的失误,孩子不一定明白承担,还可能会因为不看展览失去一个兴趣,不看动画继续和父母发脾气。

    如果孩子很喜欢展览,也很后悔错过,可以请孩子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比如再买一张票,但是门票的费用要用孩子自己的零花钱支付,让孩子知道父母支持他参加活动,但是他要为自己的损失付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情景三


孩子对于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妈妈也都很支持,鼓励孩子参加了绘画、音乐、舞蹈的试听课,孩子开始觉得都很有意思,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让孩子开拓视野,都给孩子报名了,这可是不小的一笔花费,但是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学着学着就没热情了,老师布置的练琴作业也不做,这周末有钢琴课,妈妈也不能休息,早早起来,送孩子去上课,孩子赖床不起,估计今天又得迟到耽误课了。


为何你的惩罚无效?这才是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


惩罚的做法:

之前因为不练琴,妈妈就很生气,今天妈妈一大早叫了半天,孩子还是磨磨蹭蹭,最后忍不住发火和孩子抱怨,因为自己都为他周末不能休息,他这样不负责,干脆别学了,孩子也不同意退班,最后妈妈还是无奈地送孩子去学习,替孩子向老师道歉。


这样的惩罚为何无效:

你觉得要让孩子克服怕困难、懒惰的行为,自己一定要多叮嘱他,可是孩子总结的信息却是:


  • 我学习就是为了父母的期望。

  • 本来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妈妈发火,变成了一件沉重的事情。

  • 我遇到困难或者不想练琴的时候,妈妈就说干脆别学了,让我也犹豫要不要去学习了,要不不学算了。

 


让孩子学会承担的做法:

  1. 提前约定:孩子对一件事三分钟热度很正常,因为刚开始接触一件事往往是好奇心使然,在孩子兴致勃勃地要学习某个兴趣课程的时候,和孩子做一个小的承诺仪式,告诉孩子为这件事需要做的努力,如果选择了,就要坚持,至少是一段时间。


  2. 鼓励代替抱怨: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随着付出时间、金钱等,如果孩子出现畏难情绪,不要通过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付出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那样孩子会觉得是为父母而学的。

    父母是自己学习的监督者;更好的做法是积极地和孩子一起应对困难,表示父母理解他,并且父母对于这件事也很感兴趣,期待听他的新作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和他是一起的,父母是自己学习的陪伴者。


  3. 让孩子承担后果:如果孩子一直很抗拒,可以停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觉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当初选择的原因和榜样?自己学习的理想水平?可以列下来这件事如果坚持下去的益处和难点,如果不继续的好处和损失。

    这里强调的是不学习的损失,不是不学习面临的惩罚。惩罚和损失不同,惩罚是人为加上去的一种后果,损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让孩子分清了这些,才能让孩子做事有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一直为得到奖励行动,为害怕惩罚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