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又怕伤了他的热心,到底该怎么办?

前几天遇到一个孩子刚上中学的妈妈吐槽,说她被叫到学校挨批。老师的原话说:“要是有俩这个咱豁着不要了,培养老二,可只有一个你必须上心啊”。似乎可以理解为让她趁着生育政策放开,抓紧练个小号。。。
这位妈妈当时的画外音是:有俩也不能不要一个啊,但当着老师的面没好意思说出来。老师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跟老师顶嘴,她回家跟孩子了解完情况后,还有点为难,不知这样教育才好。
她儿子属于不怕老师那拨的。本来老师在批评别的同学,没他啥事,但他觉得老师说的不对,在下边插话,结果老师改批他了。然后还挺轴,觉得自己有道理,拒不认错。这之前还有一次,是认为体育老师不公平,总批评男生不批评女生,他说大家都觉得不公平,但没人愿意说出来,所以他就代表大家发言了。
虽然这位妈妈自己也觉得儿子让老师去管女生,多少有点事妈,但他的初衷又都带点维护公平公正的意思。一味听权威的话,也不是她理想中的状态。这就是她感到为难的地方。
这时就互联网时代“云育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多跟别的家长交流,就能获得不同背景、不同角度的各种看法,也能利用更多人的知识与经验来解决问题。我当时分享了一段《论语》里的故事,就像是为这事量身定制的。
故事说的是孔子因材施教,学生来问同一个问题,他根据他们性格的不同给了不同的答案。原文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概意思是说,子路问:听到了就立刻行动吗?孔子说:还有父兄要侍奉,怎么能听了就干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了就立刻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立刻干吧。公西华听说这事就来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给了不同的答案?孔子说冉有这人有点软弱容易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勇武过人,太冒失,所以我让他多想想。
所以说从老师的角度,对不同人身上同样的行为,用不同的方法应对,可能有他自己的考虑。体育老师很可能是觉得男生太过活泼,容易出危险,所以小绳勒紧一点,女生也许本来就更稳重,稍微放一放,鼓励她们多运动。
还有公西华发现这个不同之后,并没有先下结论,认为老师不公平或者搞歧视什么的,而是脱离情绪的,很礼貌的把自己的疑惑告诉老师。他的目的是解惑,而不是挑战,更不是没有调查和揣摩就认定这是一种需要反击的不公平。
其实很多争执或对立,都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不够,而历史故事往往能很好的展示这种复杂。要想摆脱苍白的说教,家长有必要积累一些类似的素材。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洗脑”,是“教育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顺便一句,跟要孩子背《三字经》之类的做法比,家长多阅读、深理解,活学活用里边的历史故事,可能是“国学育儿”更恰当的打开方式。如果自己读完都一头雾水或根本读不进去,为什么还要用来折磨没上学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