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语文 | 沈童:运用语篇视角 洞察课文全貌
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沈童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运用语篇视角 洞察课文全貌
语篇视角下,每篇课文都是具体的言语成果,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产物,我们应从“语”入手,贯穿“全篇”,重视语脉的把握,关注篇与篇的勾连。统编教材把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上图书馆》两篇随笔编为一课,颇具匠心。从交际对象和语言特点、内在逻辑和外在联系等语篇视角入手,我们更能看清这两篇随笔的“全貌”,打开教学的思路。
一、从交际对象和语言特点看。两篇随笔的交际对象应是所有“读者”,尤其是有志于阅读的年轻人。黑塞在文末特地强调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对待读书的错误态度,对此他耐心劝诫。王先生随笔中主要回忆的就是自己青年时代上图书馆的特殊感受,对当代年轻人求学更有启发意义。因此,两篇随笔的语言都平易近人,轻松亲切。另外,随笔随意而发,其交际的对象其实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内心,是自我的交流、剖析和抒发。黑塞在写作的同时也在思考人性,反思阅读对自己的意义,是自我总结、完善的过程。王先生是在和青年时的自己对话,探寻自己热爱读书的源头,感慨良多,借以抒怀。因此,前者语言深邃凝练,充满理性之美;后者语言平实流畅,又不乏情趣。
二、从内在逻辑和外在联系看。随笔并不随意写就,其内在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清晰畅通的语脉。黑塞首先阐释了“真正教养”的内涵和特点;其次引出读书的目的,论述了读书的前提;然后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读书历程;最后批判当今年轻人轻视阅读的态度,重申阅读杰作的重要性。文章围绕读书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由自己到他人,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王佐良由波伏瓦的名言引起自己“上图书馆”的回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在四所图书馆的不同阅读经历,最后以“上图书馆有奇趣”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知识和情感”上的阶段成长和对图书馆的热爱,就暗中照应了文题中 “上图书馆”的“上”字。
关注篇际联系,我们还可发现:两位作者读书观相近,其读书成长经历也相似。如:都凭兴趣开始走上读书之路;都是没有具体目的的非功利的阅读;都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都在阅读中获得无穷乐趣,最终感悟人类精神的崇高与伟大;阅读与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读书之路都离不开图书馆的熏陶和师长的引领等。
再放眼整个单元,以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为例,其论述的内容、结构、语言都是因具体问题而设,体现了议论的针对性。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它们除了都是论述学习之道之外,也都各有针对,因而展现出不同议论艺术。简单来说,针对“人性本恶”,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不可以已”;针对“师道不传”,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士大夫之族”;针对党内文风问题,毛泽东列举了“八大罪状”;针对将导致亡国的“送去主义”,鲁迅高举“拿来主义”大旗。这些文章都是针对具体现象而阐发,有问题意识,有交际意识,因而语言风格也迥异。
我们还可以联系黑塞同时期的作品,来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英国培根的《论读书》一文,是谈读书的论说文的典范。两篇随笔在思想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是王佐良翻译,可供联系比较,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运用语篇视角,可以把书本上“死”的文字符号真正转变为“活”的言语世界,可以洞察课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