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多种类型句式转换】专项复习+练习(可下载)

     
     
     

                
                
                
中小学预习复习资料同步教辅汇总
 一年级  | 二年级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六年级

句式转换之【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句式转换之【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句式转换之【引述句和转述句】的变换

句式转换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变换








句式变换








肯定句和否定句



一般来说,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又分为单纯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纯否定句,是指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常用的否定词有:没 、 不 、 非  、否 、无、 莫、勿……

例如:他不知道问题这样严重。

双重否定句,很显然,双重否定即否定两次的意思,就是说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语意。如:“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在这句话中,“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那这句话的原意就是:“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互换方法


肯定句与否定句是可以互换的,互换的原则是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方法如下:

 

一、肯定句变成单纯否定句,可按照“否定词+原词的反义词”的形式来换。

例如: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肯定句)

这次考试他考得不错。(否定句)

 

二、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要在关键词前加上两个连用的否定词。如“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不是没有”“没有……不”、“不得不”、“不……不”、“不能不”、“不是不”、“不会不”、“不要不”、“没有一个不”、“非……不可”、 “不能否认”等。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

一般的语法书普遍认为,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注意点


1.表示判断 。“是”用“谁也不能否认”去换。

例:周总理是我们的好总理。

双重否定句:谁也不能否认,周总理是我们的好总理。

2.表示非常肯定。 “一定” “必须”改为“非……不可” “不能不” 。 

例:离毕业还有一个月时间,我们必须得加倍努力学习。 

双重否定句:离毕业还有一个月时间,我们非得加倍努力学习不可。

3.表示不情愿、不得已。 “只能” “只好” “只得”用“不得不” 去换。

例: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双重否定句: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4.表示全部。“全” “全都” “全部”用 “没有……不” “无不”等去换。

例: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句: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无不感到自豪。

5.表示推测。“会” “可能” “能” “应该”用 “不可能不” “不会不” 去换。

例:今天他可能会来。

双重否定句:今天他不可能不会来。


几点提示


一、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须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还是表示否定(单数否定还是表否定)。

二、肯定和否定的意思都可以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反问=否定意思”“否定+反问=肯定意思”。

例如:1.她没有想到这个老头竟是她的父亲。(否定)

她怎么会想到这个老头竟是她的父亲呢?(肯定+反问句)

2.你应该知道自己错了。(肯定句)

你难道还不知道自己错了?(否定+反问句)

三、否定句改成肯定句,只要把其方法反过来即可。 


附练习


附: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的练习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4.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6.这是伟大的奇观。

7.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8.我们建成了希望小学。

9.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0.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每日都要读它。

1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2.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参考答案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不能不感到无比自豪。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不可能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

的友谊。

3.没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小动物。

4.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5.信赖,无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6.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伟大的奇观。

7.你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8.我们不是没有建成了希望小学。

9.谁也不能否认,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0.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没有哪日不读他它。

1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的。

12.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不能不让我们深受感动。





句式变换




01

定义

1.陈述句: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加以说明的句子。它包括肯定陈述句和否定陈述句两种,肯定陈述句是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而否定陈述句都会有否定词“不、没有”等,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否定整个句子。

如: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喜欢。

2.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陈述句的观点,句上常常含有“难道、怎么”,句末有“吗、呢”等语气词,它的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它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不需要回答,答案已经隐含在句子中了,一般句子字面上是肯定的,它的意思就是否定,而字面上是否定的,它的意思就是肯定。

如:这不恰好能说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02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判断句式,先看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肯定的要在句子中加上否定词“不”,是否定的要把句子中的“不”字去掉。

2.在句子前加上“难道”(怎么),在句末加上“吗”(呢),再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3.读句子是否通顺,和原句的意思是否一致。

如: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改为反问句)

①句中有“不”字,句子的意思表示肯定,所以要把“不”字去掉。

②在句首加上“难道”,句末加上“吗”。或者在能愿动词前加上“怎么”,在句末加上“呢”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句子就变成了:(难道)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会让人觉得舒服(吗)?

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③读句子,看是否通顺,和原来的意思是否相同。

又如:像她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①句中没有“不”字,它的意思就是否定,所以要加上“不”。

②在句首加上“难道”,句末加上“吗”。或者在能愿动词前加上“怎么”,在句末加上“呢”把句末句号改成问号。

句子就变成:(难道)她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不)值得赞扬(吗)?

像她那样品德高尚的人(怎么)(不)值得赞扬(呢)?

③读句子是否通顺。

通过上面的讲解练习后,我们可以把陈述句改反问句的过程写成歌诀来帮助记忆:

陈述变反问,其实并不难。

没“不”要加上,有“不”就删除。

去掉“难道”“吗”,删除“怎么”“呢”

句号变问号,通顺句子成。

练习: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作为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讲礼貌。

2.这恰好能说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

4.都是你自找的,我帮不了你的忙。

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6.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7.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8.这是你的书。

03

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1.判断句式,先看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肯定的要在句子中加上否定词“不”,是否定的要把句子中的“不”字去掉。

2.在句了中找到“难道”(怎么)和“吗”(呢),把它们去掉,把问号改成句号。

3.读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和原句一致。

  

如:如此秀丽的黄山怎么不让我们流连忘返呢?(改为陈述句)

①句中有“不”字,是否定句,意思是肯定,要把“不”字去掉。

②把“怎么”和“呢”去掉,把句号改成问号。原句就变成了:

如此秀丽的黄山让我们流连忘返。

③读句子,看它是否通顺,意思和原句是否一致。

又如:难道上课可以吃东西吗?(改为陈述句)

①句中没有否定词,是肯定句,意思表示否定,所以要加上“不”字

②去掉“难道”和“吗”把问号改为句号。句子就变成了:

   上课不可以吃东西。

③读变换好的句子,看它是否通顺,意思和原句是否一致。

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2.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难道不是太阳送来的吗?

3.你怎么能相信巫婆的话呢?

4.这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5.翠鸟背上的羽毛难道不像浅绿色的外衣吗/

6.这上千年的建筑难道不是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吗?




句式变换




01

定义

直接叙述(引述句)是把某人的话直接描述出来。若把某人说的话通过第三人称转述出来,叫作简介叙述(转述句)。

02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03

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注:若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

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04

转述的形式

转述的形式有(假定第一者、第二者、第三者):  

形式一:第一者(我)说的话,在他人的转述中,要把表示第一者的“我”改为“他”。如:我说:“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则可转述为:他说,从今天起他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形式二: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一者转述,则转述中第一者“我”不变。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我”来转述给他人,则为:爸爸对我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形式三:第二者对第一者说的话,由第三者转述,则转述中“我”则要改为“他”。如: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这句话由第三者来转述,则为:爸爸对他说,他爸爸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说明:在转述过程中,具体怎样把第一人称恰当地转为第三人称,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清人称所指,灵活进行转述。)

05

练习题

一、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二、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

1.爸爸说:“小甜病了,我会不知道吗?”

2.王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去秋游了。”

3.那位年轻的母亲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我站一会儿就行了。”

4.王军不好意思地说:“那次是我不好,不该弄坏你的钢笔。”  

三、把引述句转为陈述句。

1.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2.巴金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6.老师对我说:“你回去吧,我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我:“老师,您几天都没吃饭了。您吃吧,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我应该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  

四、按要求给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4.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6.有一天,妈妈忽然对我说:“莺儿,我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

7.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间接引用)

8.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9.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10.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11.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12.有一天,妈妈忽然对我说:“莺儿,我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

13.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间接引用)  

五、照样子,改写下列句子。  

例:罗蒙摇摇头说:“爸爸,我也要一本书!”  

罗蒙摇摇头对爸爸说,他也要一本书。

1.雷锋说:“大嫂,我送你们一程吧!”

2.大嫂含着热泪激动地说:“同志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

3.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六、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

1.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他做得对,应该按制度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它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啊?

4.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参考答案

一、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美丽的姑娘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二、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

1.爸爸说,小甜病了,他会不知道吗?

2.王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明天下雨,他们就不去秋游了。

3.那位年轻的母亲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她站一会儿就行了。

4.王军不好意思地说,那次是他不好,不该弄坏你的钢笔。  

三、把引述句转为陈述句。

1.老师对他说,老师教他怎么写。

2.巴金说,他爱月夜,但他也爱星天。

3.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4.乌龟对青蛙,要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5.鲁迅在回信中,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6.老师对他说,要他回去吧,老师还要批改作业。

7.贝多芬问盲姑娘,盲姑娘爱听吗?他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吧。

8.萌萌把馍递给老师,老师几天都没吃饭了。要老师吃,吃了身体就有劲了。

9.那挑山工想了想说,他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10.列宁问,他应该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

11.齐威王对田忌,怎么,难道田忌还不服气?

12.桑娜对丈夫说,他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13.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他的话吧,赶快搬走!  

四、按要求给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1.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他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

2.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他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4.小红军对陈庚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他出发,要妈妈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6.有一天,妈妈忽然对她说,她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

7.、父亲说,这是他对你们的希望。(改为间接引用)  

五、照样子,改写下列句子。  

1.雷锋说,大嫂,他送大嫂母女一程吧!

2.大嫂含着热泪激动地说,同志呀,她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

3.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六、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

1.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应该按制度办事。”

2.小马嗒嗒嗒地跑过去,问牛伯伯:“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3.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啊?”

4.妈妈对他说,明天妈妈要出差,这几天只好要他自己照顾自己了。




句式变换




一、把字句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把”构成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

二、被字句

(是)现代汉语的另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接下来我们来读读下列句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我把作业写完了。

2.雨水把衣服淋湿了。

3.作业被我写完了。

4.衣服被雨水淋湿了。

从这四句话中可以看出前两句是把字句,后两句是被子句。

 


把被子句转换方法


方法:“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首先找出句子中人和物的关系,再用把字句被字句来重新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来看几个例子)

例1:大水淹没了庄稼。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对了)大水和庄稼的关系;那谁把谁怎么样了:主动者是大水,被动者是庄家。淹没了是动作。

所以改成把字句是大水把庄稼淹没了。那是谁被谁怎么样了:庄稼被大水淹没了。

再说长一点的句子,长一点的句子会碰到很多修饰语

例2:狡猾的狐狸欺骗了老虎。

说的是谁和谁的关系:(对了)狐狸和老虎的关系。那谁把谁怎么样了:主动者是狐狸,被动者是老虎。欺骗了是动作。表示动作的词是:欺骗了。那么什么样的狐狸:狡猾的狐狸

完整表述:狡猾的狐狸把老虎欺骗了。

那是谁被谁欺骗了。老虎被狐狸欺骗了。那么什么样的狐狸:狡猾的狐狸

完整表述:老虎被狡猾的狐狸欺骗了。”

其实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很简单: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动作部分照抄”即可。


注意事项


1.在互换中,句子中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例:茂密的树林把太阳遮住了。(把字句)

变换后:太阳被树林遮住了。(被子句中把“茂密的”丢掉了,因此 是错误的。)

2.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变换后: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原句中为“全部敌人”,但 互换后的被字句中把全部放在了敌人之后,因此是错误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