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惧千变万化,莫让“情绪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短板”
孩子们的青春期约从10~12岁开始,这是一个充满自我和思考的阶段。
孩子开始对真正的自己感兴趣,也经历和感知到成长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从童年到青春期过渡,他们感知到这种变化,经历着这种变化,却不理解它。
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情绪,如希望、好奇、恐惧、热情、愤怒、共情等。
大人们往往低估了青少年的情绪感受,将一切反常归结为孩子的叛逆和任性,因而情绪常常引发“战争”。
想要真正解码敏感期少年的情感变化,走进孩子内心,实现正面管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务必做好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教育”。
本文选取《给大人的关于青少年情绪的10堂课》中关于“恐惧”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我与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聊天,听到这些男孩和女孩们讲出心里话——恐惧是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然而,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展现出的潜力。从嫉妒到傲慢,从刻意的无动于衷到轻视:面对孩子们即将到来的青春期,成年人的恐惧会以许多方式呈现出来。
他们害怕未知,否认自己的欲望和私心,无法忍受青少年的创造力、冲劲儿和冒冒失失。
家长们既为他们,也对他们感到恐惧。所以,他们假定孩子们”没有责任感”,想将这种不负责任转化为一种有序和规律的责任意识:他们要求对方的服从,因为若不如此”孩子们不知道自己会落到哪般田地”,这其实是在变相宣布他们害怕青春期最重要的特点——持续的变化。
简而言之,正是出于恐惧,家长轻视、贬低、忽视孩子们的呐喊和呼唤,孩子们在天翻地覆的无序和喧嚣中茫然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