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超龄儿童的“学前综合征”~2

第8章~4 合集
第8章~5 合集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

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用心。

我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会基于自己对爱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认为好的东西给到孩子。

但有些遗憾的是,父母认为自己已经付出全部,甚至生命来爱着孩子,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有些抗拒。孩子满腹牢骚、满腔委屈,父母也是一肚子苦难以言表。

第八章 超龄儿童的“学前综合征”~2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不能指望着年幼的孩子更多地理解父母,改变的发生一定是从“强势”的一方先开始。父母要保有觉察:我是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真的愿意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早晨我们很早起来给孩子做饭,打豆浆、做主食、洗水果,看到孩子只吃了几口,就会有很多情绪出现:恼怒(你真是个少爷/公主啊,老娘这么伺候,你都不知足)、委屈(我辛辛苦苦给你做的早饭,你一点儿都不领情)、担忧(早上吃得这么少,一上午的课怎么能坚持下来)……

在这些情绪的驱使下,如果没有觉察,可能就会有一些话脱口而出:你怎么吃这么少,赶紧再吃点,我起这么早做饭,图啥啊,不就是想让你吃得好点,有个好身体好状态吗?你吃这么点对得起我吗?……

孩子听到后,可能会产生愧疚情绪:我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辜负TA了,我虽然现在不想吃,但不能对不起TA,还是咽下去吧,为了让TA开心和放心;可能会产生愤怒情绪:我又没让你给我做,你要是不想做别做啊,谁稀罕……

前者成年之后会将他人的需求凌驾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委曲求全;后者心中充满抱怨和反叛,容易怨天尤人。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让孩子获得心智发展,拥有自由的内心世界。

所以,父母要抱有警醒,我是不是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

要明确:我给孩子做饭可能是我在满足自己是一个“好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反应无关,做不做是我们的事情,是我们希望对孩子的照顾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但吃不吃是孩子的事情,他们有权力自己做出决定。

当然我们也可以表达:我看到你吃了很少,是饭菜不和胃口吗?还是说早晨起来不想吃东西,但如果你早晨不吃东西,对身体会有影响。你想吃什么,你提前告诉我,我去做或者去买。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

体会无力感,接纳生命的局限

如果我们不幸,在童年时期没有机会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变得成熟了呢?

在这一部分作者认为:当一个孩子体会到“无法满足”的无力感时,心智也能够获得成熟,实现内心的独立。

无力感是一种脆弱的情感,让人们可以面对力不能及的情况,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

第八章 超龄儿童的“学前综合征”~2

这部分的内容给到我们一些启示:如果一个孩子接触到了真相,其实并不一定会被摧毁,反而能够慢慢学会如何去应对。

我记得很早之前看到过一位文章,里面提到一位咨询师遇到了一位男性来访,这位来访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因为罹患精神病对他有很多虐待,但他并没有发展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很困惑,来访说他在五岁时就知道妈妈疯了。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他的内心世界,对妈妈虐待自己的事情会有一个解释:是妈妈疯了,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一个人无论是处于自我苛责的状态,还是自暴自弃、自我放逐,其实内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在早年和父母互动时,父母的很多做法让个体感觉到痛苦,出于依附的需要,个体不会认为是父母出了问题,而把受到的对待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做错了事情。

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对自己存在很多的憎恶时,是不可能拥有好的感受,也很难有动力去追寻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想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的是用平静的态度将真相展现在孩子面前,不遮掩,不回避,通过体会无力感接纳生命的无常和局限,从而获得内心的从容和自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