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你好,幼小衔接

5-6

      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你焦虑了吗? 

      逼迫孩子了吗?

      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一起来听永霞老师给我们的解答?













5-6岁孩子的特点











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5~6岁孩子需要幼小衔接,孩子需要有一些预备,也就是有一个过渡。


幼儿园到小学,对于孩子来说跨度有点大。


如果他们未来直接进入小学,孩子又要去适应小学的心理状态,又要适应各种规则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还要去学习基础知识,转化学习模式,一下子适应这么多变化是很痛苦的。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有效衔接的准备,帮助孩子进行4个方面的转化。


1、从身体学习到大脑学习的转化;


2、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的转化。


3、预备小学课堂的心理;


4、具备适应学校规则的能力。



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











修心丨 孩子需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样的?

首先,适应于学校规则的能力。


在幼小衔接时要给孩子设定一些小学上课的规则,比如上课时间要坐45分钟,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去喝水啊,要听一个老师讲课啊等等的课堂规则。


其次,从身体学习到大脑学习的转化。


儿童在0~6岁,他是透由他的身体在收集信息的。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当中,就促进形成了一个大脑的工作模式,而这种大脑的工作模式就是儿童早期使用大脑的工作模式,也是未来它使用大脑的一个最基础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之后孩子才能更好的应用大脑学习。


如果说儿童在5岁以前是在用身体学习,那到了6岁以后就要进入一个纯大脑学习的环境。


而且,未来要去面对十几年这样的纯大脑生活,甚至更长时间,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是毕业了就结束了。


所以,一直有一句话“只有童年自由玩耍的孩子长大了才能更好的学习”。


5~6岁孩子开始了对文化的探索,家长和老师要慢慢引导孩子用大脑学习。


第三个预备就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的转化。


儿童在5岁以前年龄越小,他越多的用他的外显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说孩子的想法都在动作上。


但是到了5岁以后,他逐步开始过渡到他大脑里所想的内容、他的心理活动包括他的早期思维感受,都开始在心里存在,而减少了外显行为。


孩子也会形成绘画的形式,或者形成文字符号的形式去表征自己,这时文字和绘画作品也就出现了。


第四个预备,小学课堂的心理过渡。


幼儿园上课形式大多以游戏为主、自主选择、自己组织,到了小学就要集中到课堂上去听课,还要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并完成作业,这要有一个心理预备过程,给孩子一个过渡。


如果没有幼小衔接,太突然进入另一个状态,就会焦虑、恐惧,迷茫等。


在我们幼儿园会有一个幼小衔接的过渡,5岁以上的孩子就要进行幼小衔接的课程。


上课时间从最一开始的20分钟慢慢调整为45分钟,我们采取每个星期增加10分钟的节奏来拉长到45分钟,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


学习内容上我们加入了语文课、数学课、中国历史课和英语课。


语文课的拼音学习以故事和游戏、歌谣的形式,也会有讲授,让孩子用身体和大脑结合来学习小学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让孩子去背诵记忆,强化小学的知识。


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并无形中完成具象到抽象的过渡。


课堂上基本规则的要求也给到孩子,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坐在椅子上,不能喝水、聊天,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留的作业要完成等等,让孩子了解小学课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