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最佳实践:小企业如何学习先进?

哪有什么最佳实践:小企业如何学习先进?

▲ 点击上方第二个“刘润”关注公众号

回复“1”抽取签名书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整理 /  程志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007篇原创文章




前几天,有同学在后台留言说,他们企业学习华为的管理制度,实行严苛考核,末位淘汰。

本想激发员工的狼性,没想到事与愿违,公司内部乱哄哄不说,还有骨干员工想离职。

问我怎么办?

其实,类似问题,不但会发生在这位同学身上,也是很多小企业学习先进会遇到的问题。

那为什么会这样?小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先进?

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下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没有人需要1:1的地图


第一,学习先进,不能亦步亦趋,完全照着先进企业的做法去做。
很多企业学习别人,他想要的是,先进公司详细的操作手册、流程规范、奖励方案、员工手册,等等。
也就是按着先进企业走过的脚印,再走一遍。
结果呢?越走越乱,邯郸学步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好比地图,地图当然越精确越好。
什么地图最精确?1:1比例的地图。
但,没有人需要1:1的地图。
因为1:1的地图,不就是脚下的路吗,还要地图干嘛。
学习先进也是一样,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千万不要完全照着先进企业的做法去做。


2.不要相信所谓最佳实践。


第二,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先进的时候,很容易过度解读先进企业。
什么意思?
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足够先进,所以我们会把他们的一切制度往优秀上去论证。
就比如,一些先进企业里,明明是用了几周的权宜之计的管理制度,不明真相的我们也会认为这些都是优秀的制度。
然后把它们总结为最佳实践,跟着学习。
这就是对先进企业的过度解读。
这样学,很容易出问题,会把自己的企业学乱。

— —

10多年前,作为一名微软员工,我有时会被邀请去分享微软开发软件的经验。
那时谷歌、苹果还没起来。
我分享完后,掌声特别热烈,纷纷表示醍醐灌顶。
说微软这么强大,原来是这样开发软件啊。
当时甚至有人问:
你们微软的员工都用什么牌子的牙膏?
我愣愣地回答:
我不知道别人用什么牌子,反正我自己用的是黑人牙膏。
这时,我从提问者的眼中看到恍然大悟的神情,好像在说,
原来微软员工用的是黑人牙膏啊!怪不得这么厉害!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事儿…真事儿…真事儿。
这很可笑,牙膏和成功,有因果关系?
但他就觉得,微软这么厉害,说什么都是对的。
所以,当一家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你觉得它做什么都是对的。
每个员工的分享都醍醐灌顶,每种做法都值得细细品味。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所谓最佳实践。

— —

阿里前资深副总裁邓康明,也建议企业家不要相信所谓最佳实践。
他说,所有的最佳实践,其实都是事后总结。
当时产生这个最佳实践的,那个细微的,血肉模糊的场景,是没人能总结出来的。
马云听了有人总结阿里成功的经验后说,
我们当年,不是这么想的,但我们就做成功了,被你一说,听上去还挺有道理的,是这么来的。
所以,学习最佳实践一定要退一步。
去学习这个最佳实践背后的逻辑,以及产生的场景。
哪有什么最佳实践。
所有的最佳实践,都是事后总结。



3.到底该如何学习先进?


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先进?
我建议你,要想学习,一定要把先进企业的做法进行提炼,了解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才有这样的做法。
所有公司的制度都在变化。
创业也好,管理公司也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遇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解决方案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这时,你再去寻找面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这样不断往前滚动,循环往复。

— —

就比如,文章刚开始那位同学,提到的他学习华为的末位淘汰。
华为对管理岗位实行强制的末位淘汰,即使全优秀也是硬性的,这样才有新的血液循环。
那华为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因为他要解决全体华为管理人员的意愿问题。
一个人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它其实取决于两个事情。
一个是能力,另一个就是意愿,它们两个是乘数关系。
所以,想办法激励员工的意愿,不管是用奖励也好,用压力也好,对提高一个人创造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一个人的能力是7,意愿只有5,那么他创造的价值就是35。
一个人的能力是6,但是意愿有9,那么他创造的价值就是54。
但是如果,你把能力7的那个人的意愿,从5提高到8,那么他创造的价值就从35提到了56。
可见,提高意愿有多么重要。
于是,华为就通过末位淘汰,淘汰那些意愿可能只有5的人,然后留下意愿比较高的人。

— —

可进华为的人已经足够优秀,意愿足够高了。
为什么还要硬性实行末位淘汰?
这就要提到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
什么叫以奋斗者为本?
首先把奋斗者给挑出来,然后在他们身后放只老虎,这只老虎会吃掉跑的最慢的那位奋斗者,所以,他们会拼命奔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