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直挺喜欢南方的课,如春风,似细雨。当下,在北京居家办公,在线上观摩一节南方的语文课,沉浸其中,倒也暂时驱散了疫情带来的焦躁与不安。

《梅兰芳蓄须》是四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由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的陈佳琪老师执教。观摩后,有些感慨,下面仅以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回顾课堂教学实录,整理思考所得。

教学片段回放:

师:请你借助时间轴,将梅兰芳先生想到的办法以及遇到的危险与困难连起来说一说。(应把“遇到的危险与困难”和“想到的办法”互换一下位置)先自己练习一下。

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为了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骚扰,梅兰芳直面生活的困顿,最后,拒绝的借口又尽了,他只好蓄须明志,但是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只好把房子卖掉,又有一次,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打伤寒针让自己连日发高烧,躲避了日本侵略者让他上台演出,让他差点丢去了性命。直到抗战胜利,他才登台演出。

师:好。这位同学第一个挑战,先把掌声送给她。但是,她好像漏了……(师生:漏了第一件事情)谁能再来试一试。

21937年到1938年,梅兰芳为了躲避日本让他上台演出,而藏身租界,深居简出,只能虚度生命。到了1941年,他蓄须明志,只能卖房度日。又有一次,他的借口全部用尽了,只好打针装病,差点丢了性命。最后,抗战胜利了,他又重新登台。

师: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生:还可以),哦,是不是把几件事情连起来说清楚了。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得更加连贯一点儿。

31937年到1938年,梅兰芳因为想拒绝日本人的纠缠,藏身租界,深居浅出,就这样,他感觉到自己在虚度生命。1941年,他蓄须明志,只能卖房度日,他的借口已经说完了,只能打针装病,还差点丢了性命。等战争胜利,他又重新登上了演出的台。

师:你看,我们同学一个比一个说得好。这位同学也借助时间轴,把这件事情连起来说清楚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时候,题目也是能提示我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没有同学,能借助题目,再用一、两句话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1937年,上海……

师:我们借助题目来说,说最重要的,哪个方法?对,借助题目。

生: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他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的抗议,直到抗战胜利,他立马剃了胡须,上台演出了。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怎么样?(生:不错)非常好,既精炼又准确。原来,借助题目,还能更加简单地把握文章内容呢!

点评与建议:

一、实践充分,耐心倾听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因为这一任务涉及到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尽管在测评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考点,尽管这项考查的失分率一直不低,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没摸到培养学生该项能力的具体方法。值得高兴的是,统编版教材借助单元语文要素,依序呈现了把握文章内容的具体方法。

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作为一线的执教者,用好、用足统编版教科书,以单元为单位,整体备课,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会稳步提升。

杭州这位小老师执教《梅兰芳蓄须》,就把“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当成了重点。回顾上面的教学实录,我们能看到教师在此项训练上的着力。在学生分部分细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每个事件的相关信息要点后,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时间轴”,并要求学生借助该“学习支架”,运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来“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观摩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我想给这位小老师三个“赞”:

第一个“赞”,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安排他们充分地实践。首先,请每个人都练习运用教师推荐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指名三位同学依次站起来说给全班听。

第二个“赞”,发言的学生真的是边想边说,不是“有备而来”。真实的学情才有实施和研究的价值。

第三个“赞”,耐下性子,不打断,完整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作为年轻教师,在承担公开教学时会有很多的顾忌,时常会因为课堂设计密度大,又不敢拖堂,故而急匆匆地“走环节”,忽略掉了学情。

二、方法两种,说法多元

回读上面的教学片段,您会发现,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任务的完成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重点,即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串联几件事)”这一方法来实践。在此基础上,又用较短的时间,提示学生还可以“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请一名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了表达实践。

那么,再关注四名学生的表达,我们发现,其语序、措辞都有自己的特点,尽管之间也有借鉴和学习,但个性表达的特点依然很突出。

前三位学生,运用的都是“把几件事连起来”的方法,其对具体事件的概括均借助了教师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但在表达过程中,句式不对,连词的选用不同,但都做到了有序、清楚和连贯地表达。第四位同学,在教师提示下,改用另一种方法,这真的是一次挑战,因为课文题目高度凝练,一个“蓄须”就概括了人物的做法,因而学生在课题的提示下,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就是高度概括了。

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述上会出现较大差异,但从本质上说,都是准确的,只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火候不同,一个是事件合并法,属于一般概括,适用于初学者。另一种是借助课题提示,对文章主要内容做高度概括,语言更加精炼。当然,在考试的时候,我们评分标准的制定也应如此,不唯一,尊重多元。

三、评价点拨,再促提升

作为年轻的执教者,能做到以上两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专业之路漫漫,还需继续求索。看课过程中,一方面惊叹于教师的沉稳,被教师专注倾听学生发言的神态所打动,另一方面,又期盼教师能在此基础上,顺学而导,进一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如前两位发言的学生,都重复提到“借口又尽了”,在课上的教学情境下,教师能听懂学生的意思,但这样的表达不规范,语文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学生发言中,诸如“到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