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11月22日,钱燕群名师工作室联合陈凤名师工作室在北海小学镜湖校区举行了“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部分学员围绕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两个板块进行了探索,课题执笔人张海洋进行了研究中期汇报。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第一节课由来自阳明小学的金燮成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金老师通过让学生猜测之前所学课文中的名人引出本课主人公梅兰芳,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资料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再回归文本研读梅兰芳的拒演办法和遭遇的困难,进一步感受他身上的民族气节,让人更深一步的体会他的爱国之情。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随后来自北海小学的徐晓琳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纸船与风筝》。课堂融入项目化合作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整堂课生动活泼、趣味十足。菱形风筝的猜读学习任务单、风筝制作说明书的安排,既是课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语文与数学图形感知、劳动技术能力的多元化整合。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逐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第三节课是来自柯灵小学教育集团的傅虓老师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内容截取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中的片段。傅老师以第一幅画为例,引导学生明确看图讲故事的三个金钥匙:说清楚、想丰富、看仔细,再以此为抓手四人小组合作讲第2-5幅。在续编故事环节,傅老师启动“跨学科”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好接下来的一幅画,并鼓励学生能创意改编。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

第四节课由绍兴市群贤小学的王英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老师在对语文要素的把握准确,一步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景物特点,感受海滨小城之美。王老师借助视频材料《凤凰树》,让学生感知其开花时的火热场面。

     第五节课由绍兴市元培小学的金智萍老师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紧抓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老师紧扣单元要求,把提升学生概括能力落到实处。学生通过找时间、地点的关键词,清晰地理出课文写了三件事,再通过表格梳理每件事主要人物和事件,一目了然。在跨学科融合上,金老师结合文中的“租界”一词,利用地图和《近代中国》的影像资料,从历史的角度,把学生带到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令学生直面“中华不振”,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节研讨课后,柯灵小学教育集团的张海洋老师作了题为《与案例同行,初探跨学科语文课堂》的中期研究汇报。张老师介绍了课题研究历程,对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的两类课例类型: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单课教学,作了典型课例的分析。汇报了学员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及困惑。在场专家和老师们纷纷发表了建议。

随后,越城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陈兴祥老师对本次展示的课例和课题中期汇报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课题研究价值,表扬了学员们的课堂教学。陈老师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概念,再深入解读,为研究打开新思路。

      正值小雪时节,天气虽阴冷,但工作室的教研热情似火。在导师钱燕群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们热烈讨论,确立了后续工作思路。导师赞赏学员们同心协力研究课题的精神,同时提醒学员们在专业学习上不懈怠、不惜力:千帆历尽再起航,抖擞精神又一程!




学员议课(摘录)



《梅兰芳蓄须》评课


金老师深谙略读课文的教学之道,以阅读提示为抓手,围绕“据演方法”和“危险困哪”两个板块组织教学,结构清晰,并在提升学生用使四字词语准确概括内容的能力上做足了功课。以“蓄须明志”为示范引领,启发学生照样子概括据演方法。金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表扬学生把自己正确的答案进行板贴。值得一提的是,金老师不止步于此,还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同一个内容的四字概括全班范围内斟酌鉴赏,把思维往深处推进。比如“深居简出”“藏身租界”“躲避纠缠”哪一个更合适?再比如“设法生病”“假装生病”哪一个更贴切?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更精确的把握。

——周秋钰


《纸船与风筝》评课


徐老师以新课标为主导思想,融入项目化合作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整堂课显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第一亮点是:识字教学情境化。

徐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整节课中,始终围绕着“结合图片”、“形声字构字法”、“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这几种猜字方法来进行字词教学,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第二大亮点是:项目式合作多元化

本课完美契合“基于跨学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这个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课堂。

徐老师利用现场手绘的简笔板画,配以生动形象的人、物贴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又清晰地学习了“山顶”和“山脚”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而后,同样利用贴画,将文中出现的“漂”和“飘”,通过学生的动作演示,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又通过语文课堂作业本相关习题,及时进行语文训练,整个字词学习落实得相当到位。

——傅虓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评课


傅老师教学《口语交际.父与子》时,通过好听的音乐,有趣的画面,留白的图画为学生的口语交际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傅老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尤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结合创作图画的方式,将学生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画笔呈现出来!通过说清楚,想丰富,看仔细三方面,教会学生说什么,怎么说,如此明确了标准就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情景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徐建萍


《海滨小城》评课


王老师如一位亲切的导游,带领学生走入小城之中,漫步庭院、公园和街道。在信步游览中,王老师既有学法的引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景物的特点;又有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借助视频材料《凤凰树》,仿佛让学生走到凤凰树的面前,身临其境般感知其开花时的火热场面,把那份热闹深深地刻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更有想象思维的训练——大榕树像绿绒大伞,清晨、午后、傍晚,(谁)在榕树下(干什么),边想边说,小城的悠闲、安逸、舒适呼之欲出。最后,王老师出示港珠澳大桥图片,让学生拿出游览单,阅读文段,再次训练语文要素“找关键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一课一得。

——王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在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为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老师紧扣单元要求,真正把提升学生概括能力落到实处。学生通过找时间、地点的关键词,清晰地理出课文写了3件事,再通过表格梳理每件事主要人物和事件,一目了然。接着学习继续深入,引领学生探究三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三件事串联起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让学生多一次的概括实践,金老师启发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夯实“概括”这一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

   金老师另一大亮点,在于结合“租界”地图和《近代中国》的影像资料,从历史的角度,把学生带到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令学生直面“中华不振”,思索“中华为什么不振”。这无疑让再次回到文本的学生怒列强之残暴,哀中华之羸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