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GINTL学前教师教育国际会议顺利落幕
开幕式


主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所长洪秀敏教授发表题为《中国学前教师教育政策与实践: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洪秀敏教授聚焦“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与实践概览”、“中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发展与要求”、“中国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的挑战”、“中国学前教师教育的未来展望”四大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学前教育教师政策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学前教师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挑战,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学前教师教育,从保障教师权利、加速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技术素养、加强专业培训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阿姆斯特丹大学Ruben Fukkink教授做主旨报告
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学院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中心特聘专家、阿姆斯特丹应用科技大学的Ruben Fukkink教授以《ECEC工作人员的专业发展:对职前和在职工作人员及儿童能力的影响》为题做主旨报告。Ruben教授概述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框架,着重强调培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能为教师、教学质量和儿童带来积极影响。基于实验研究,他详细阐述了幼儿教师职前/在职培训的关键组成部分,发现了有效的专业发展培训方法,证实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切实提高ECEC的质量。他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最终会转移到儿童发展之中,并据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纳米比亚大学幼儿教育与护理系Nghikembua Taimi Ndapandula和Poulton-Busler Richardine Masoune做报告
纳米比亚大学的幼儿教育和护理系的系主任Taimi Nghikembua教授以及在教师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Poulton-Busler Richardine Masoune老师以《改变的纳米比亚大学的儿童早期教师教育》为题做主旨报告。基于纳米比亚大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学背景,以及面临的大学课程超负荷、重理论而轻实践、内容和考试驱动而非技能驱动、教师缺乏激情和教学技能的困境与挑战,两位教授重点介绍了新成立的教育学院所做的教育课程改革应对方案和努力。学院设置了为0-9岁幼儿培养教师的幼儿教育和护理系(ECEC),教学新模块包含了作为学前师教育者(ECTE)所应有的特质和技能、不同年龄组课程内容、游戏教学法等内容。除了学前教育领域学习,还增加了数字素养、国家和全球公民、批判性思维、人性和同情心、伦理和道德、多元文化研究、创业技能等其他模块。学生可以对这些课程进行选修或必修,这对于学前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优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图尔库大学Anitta Melasalmi和Tarja-Riitta-Hurme做主旨报告
来自图尔库大学的幼儿教师教育讲师Anitta Melasalmi博士、早期儿童教育讲师Tarja-Riitta-Hurme博士,共同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职前教师自我效能信念:视频引导反思支持》的主旨报告。她们介绍了在COVID-19背景下开发的一个聚焦于职前ECE教师发展自我效能信念的教学讨论模型。通过视频引导的反思方法或在线交流教学和引导讨论,参与者根据教师效能感量表(TSES)评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信念。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视频引导反射模型的参与者比在线交流教学和讨论展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信念,从而证明了视频引导的反射和讨论模型的有效性。
赫尔辛基大学的牛双红博士做主旨报告
在多所大学有着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就职于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GINTL协调团队的牛双红老师以《在幼儿园学习自我管理和社会情感技能》为题做主旨报告。报告伊始,牛老师就阐明了本次报告的目标,即在幼儿园中如何使用以“儿童技能”为重点的方案解决方法,通过学习自我管理和社交情感技能来帮助儿童克服行为问题。牛老师提出,世界各国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各种社会情感和行为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和快乐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情感或行为问题呢?她提出了以解决方案为重点的“儿童技能”方法,去支持孩子学习新的自我管理和社交情绪技能。这个方法重建了儿童在面对困难情况时的思维和反应,通过建立一个有支持性的学习社区和安全的环境,为孩子们建立积极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们周围的人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合作及参与,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幸福地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张和颐老师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张和颐老师以《中国幼儿园教师情感支持与幼儿自我调节学习》为题做主旨报告。张和颐老师首先介绍了自我调节学习这一概念及相关实证研究证据,以及已有研究所揭示的教师情感支持对早期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其次,张和颐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项目,该研究以23名中国幼儿园教师和118名24-68个月儿童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幼儿园教师的情绪支持对幼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问卷法,对师幼互动进行了录像观察和行为编码,用量表测查了教师对情感支持的信念、师幼关系,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等变量。研究结果揭示了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支持行为对幼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机制,检验了链式中介模型。此外,张和颐老师还通过生动的师幼互动样例及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进一步诠释了教师应如何为早期自我调节学习提供适宜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巍副教授做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晓巍老师以《中国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中介模式的比较》为题做主旨报告。她认为,工作-家庭冲突会增加幼儿园教师离职意愿的风险,这种冲突对刚起步的幼儿园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的影响可能不同。研究以726名新手教师和603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为样本,探讨了组织承诺在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中国新手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承诺在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承诺在中国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措施以降低新手和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的离职意向具有重要意义。
分论坛
分论坛一
该论坛由Inkeri Ruokonen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6位嘉宾围绕“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发展创新”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
芬兰图尔库大学Inkeri Ruokonen教授主持论坛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Rongjun Zhou老师做报告
Rongjun Zhou首先做题为“基于儿童发展的教师教育策略创新路径研究”的报告,他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提出在新时代现行模式下,幼儿园教育在推进游戏导向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进取,创新教育战略,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接着,他以“‘e时代’背景下创新家园共建教育的实践路径”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深入浅出,为幼儿园如何利用好“e时代”平台载体,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Jonna Kangas做报告
Jonna Kangas发表题为“未来的教师?教师在幼儿教育政策中的代理作用”的演讲,从教师代理的角度分析了芬兰当前针对ECEC部门的实际执行者和教师教育者的相关政策文件,发现现有相关指导文件赋予教师多种角色和价值观却没有提供达成目标的方法。
贵州师范大学Mingyang Zhao做报告
Mingyang Zhao以“适应教育视角下农村儿童文化认同的建构—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教育”为题,基于社会“适应教育”理论,通过思辨研究,分析了当代农村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学前教师应从经验、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帮助农村儿童构建文化认同。
武夷大学Zhiying Liu做报告
Zhiying Liu做题为“学前儿童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教师动机的生态学视角”的报告,她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幼儿教师在教幼儿批判性思维时的动机,强调了教师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在各层面调整政策以更好地激励教师实施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成都大学Siyu Wang做报告
Siyu Wang以“协同行动研究与项目研究法的协同作用——在在职幼儿教师中开展协同探究的一种有前途的实践”为题,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研究结束后两个在职教师团队参与方式的变化,发展了探究导向的教学立场,为在职幼儿教师教育项目提供了一种将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新方法。
芬兰图尔库大学Meri Pihanperä做报告
Meri Pihanperä发表题为“University-based ECEC centre ECTEC Rauman pikkunorssi”的演讲,透过她的演讲,我们了解了ECTEC Rauman pikkunorssi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与主办大学图尔库大学的合作情况。Meri Pihanperä细致全面的演讲让我们对基于大学的幼儿教育和护理(ECEC)中心有了深刻认识。
分论坛二
分论坛二由Anitta Melasalmi老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2位嘉宾围绕“专业学习与身份认同”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
Anitta Melasalmi老师主持主题论坛二
爱丁堡大学Nan Hu做报告
Nan Hu做题为“中国幼儿教育教师倦怠认知特征研究”的分享,他聚焦于幼儿教师的倦怠问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中国幼儿教育(CECE)教师的倦怠认知特征和差异,揭示了中国语境下的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情绪倦怠问题。
澳门大学Peishan Huang做报告
Peishuang Huang做题为“幼儿教师效能与情绪劳动的关系:元分析检验”的分享,他从教师效能与情绪劳动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两者的关系,发现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与教师效能感密切相关,同时,三种情绪劳动策略(即表面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感受情绪的表达)对效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分论坛三
该论坛由Tuulikki Ukkonen-Mikkola老师和Tarja-Riitta Hurme主持,来自国内外的4位嘉宾围绕“领导力与教育政策”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
Tuulikki Ukkonen-Mikkola和Tarja-Riitta Hurme老师主持论坛三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Xiao Zhang做报告
Xiao Zhang以“迈向幼儿教育中的民主专业精神:参与教育决策的方式”为题,探讨了幼儿教育实践者如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参与教育决策。研究报告了早期儿童从业者在制定决策时的考虑,解决了决策过程中的分歧,最后用参与者的故事来呈现了幼儿从业者在实践中的新想法。
北京师范大学Shuoqi Song做报告
Shuoqi Song以“中国ECEC院校与小学双过渡取向下教师教育的救助与突破”的分享,她通过访谈发现当前双向过渡教师教育存在核心概念模糊、表现性盛行、以儿童为中心的话语功能障碍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厘清学前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身份边界,促进在职和职前教师的核心反思和自我暴露等建议。
贵州师范大学Xiaoya Ma做报告
Xiaoya Ma以“从’教师’到’大先生’:从知识资本的角度看大先生的困境与路径”为题,以习总书记提出“教师不仅要做传授书本知识的老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为研究语境,分析了“大先生”(一个与大师相似但超越的概念)的内涵,并从教师自身、培训单位和工作单位的角度分析了“大先生”的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Jiahui Wang做报告
分论坛四
该论坛由Anne Sorariutta教授主持,来自国内的7位嘉宾围绕“专业学习与身份认同”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
Anne Sorariutta教授主持主题论坛四
长春光华大学的Junwei Xia做报告
Junwei Xia做题为“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模式”的报告,她聚焦于目前中国幼儿教师职前信息教育总体效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岗前线上线下教育的对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考。
河南大学的Yifei Zhao做报告
Yifei Zhao聚焦于幼儿教师群体的情绪,以“自我效能感在幼儿教师情绪智力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题,清晰地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幼儿教师情绪智力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作投入,为提升幼儿教师的工作投入提供了有益参考。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Jialing Yang做报告
Jialing Yang做题为“幼儿园教师工作场所乐趣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的报告。她聚焦于职场乐趣这一新的组织管理视角,分析了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为改善教师的日常工作环境,探索教师工作职责的趣味性等提供了良好的启发意义。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Dan Wang 做报告
Dan Wang发表题为“提高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实践指导”的报告。她从观察和理解孩子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这一观念出发,通过前后测对照组实验设计,探究了实践指导(PBC)在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对幼儿教师将观察理论应用于观察实践提供了良好启发。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Qian Li做报告
Qian Li以“托儿机构照顾者响应式照顾能力提升研究”为题,结合体验学习和响应式护理理论,设计了针对“观察-询问-收养”三个阶段的专题活动,组织照顾者进行了案例体验式学习,并通过干预研究,提升了照顾者响应式照顾能力,丰富了现有研究成果。
贵州师范大学Jinyu Yang做报告
Jinyu Yang做题为“实践社区视角下师范生角色认同个案研究”的分享。她从实践领域中学前教师实习生角色认同发展现状出发,探究了实践中角色认同生成过程,得出了师范生角色认同的构建需要指导教师给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和支持等结论,为我们开辟了师范生角色认同建构的新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Yufan Lei做报告
Yufan Lei发表题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自我评价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影响”的报告。她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自评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儿园应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自我评价的参与,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建议。
分论坛五
该论坛由Jarmo Kinos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的7位嘉宾围绕“制定ECTE的未来教学策略”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精彩分享。
Jarmo Kinos教授主持主题论坛五
Li Shuai, SEAMCK,做报告
Li Shuai发表题为“在家长大——疫情常态化下“窗口期”儿童远程教育的思考”的演讲。她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儿童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在认识“师、子、父母”关系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儿童远程教育的内容,运用多种策略实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