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本文看点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批评别人或者是批评自己的时候,用的是我们家长平时批评他的语气和句子。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很容易变成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甚至会演化成孩子攻击自己的内部小人。

本文转自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作者:韩乐


🌿🎨🌏


“差生”的自我攻击

对于学习差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通常会恨铁不成钢地问出一句话:

“你究竟在想什么?”

韩国EBS纪录片《差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家长、社会的评价系统,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胡思乱想,自我攻击

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快高考的时候,惠媛辍了学。因为老师在她们宿舍里搜到了酒,都没有进行调查,就直接认定是惠媛藏的酒,让她写检查。

但实际上,藏酒的是同宿舍一个学习好的女生,不是惠媛。

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她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惠媛你是成绩好的学生,还会被这样误解吗?”

辍学之后,惠媛说,没有一天不想回学校的。她经常整理自己的校服,还想要再穿一次。



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惠媛还是好学生,到了高中,变难的学业让她成为了一个差生。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努力学习,她是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我想好好学习,想好好努力,但老师已经完全不看好我了,甚至连父母都不太相信我。”“所以干脆就想,算了吧,不想学了。”

高三的金兴贤对自己的“差生”身份做了总结:“我像是韩国的罪人。”

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这些被认定为“差生”的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千军万马地在和自己内耗着,没办法停止有思乱想:

“我明明和他一样努力,为什么我的成绩比他差呢?我活着还干嘛,我的人生还有价值吗?”

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我们内心的差评师

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每次我们指责自己的时候,就会分裂成两个自己,一个是卑微的自己,一个是严声厉色的差评师。而这个差评师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超我”,他像是一位作风严厉、行事公正的家长,按照至善原则监督自己的行为。

而这个“超我”,是由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权威人物——家长、老师、教练塑造出来,他们看着我们做事,并给予评价,是认可、夸奖还是批评、否定。

综艺《少年说》里,初一女生袁璟颐鼓起勇气上天台吐槽妈妈。

她妈妈,经常拿她和她成绩年级第一的学霸闺蜜吴笛做对比,老是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妈妈听完袁璟颐的吐槽后,开始说教,和其他人比和学习成绩好坏没关系。

袁璟颐反驳,那为什么每次考完试都要拿别人的成绩打击我?“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为什么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从来没看到过?”“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觉得自己一定很差。”



妈妈辩解:不打击,你就该飘了。

孩子都快哭了,大喊着说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她请求妈妈不要再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妈妈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在说教着。

最后,袁璟颐哭着跑下了天台。这孩子在上天台之前就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妈妈怼,可她还是抱着一点希望,她希望妈妈能在这么多人看着的情况下,心能够软一点。

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接下来上天台的“别人家的孩子”,袁璟颐的学霸闺蜜吴笛。



她也上台吐槽她的父母。即便她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她妈妈依然能找到她的“缺点”打击她:

“你看看你班里的那些同学,每一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即使成绩好的人,也在被评价消耗着。

冠军的自我攻击

“从我11岁起,我总是听教练在我背后大声呵斥我:“笨!”“你是猪啊?”“时至今日,我已经不需要别人对我吼叫了——我已经将教练的愤怒、暴躁内化进了自己的脑海中。

成绩不好时,李娜一下场,恨不得用头去撞那个门,或者用毛巾把自己包起来痛哭,在更衣室哭得浑身颤抖,无法克制地自我羞辱。“我根本不配打网球”“我生来就是一个失败者。”

“胜利带给我最好的礼物是内心的平静——我不必在比赛后用毛巾蒙住脸,躲在更衣室或是浴室里失声痛哭,不必再为失误痛恨自己,不必反复折磨自己。我知道我的表现及格了,我内心的‘裁判’这次会放过我。”



当爱和尊敬取决于成绩时

学习就会变得可怕

为什么无论成绩好坏,孩子们都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攻击?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里是这样解释的:

“在竞争的社会当中,当爱和尊敬取决于胜利或成功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人感到无法获得爱和尊敬,因为每个胜利者都对应着一个失败者,每次出色的发挥,都反衬出很多较差的表现,当然这些人会更加拼命努力,希望重新赢得尊重,胜利者也会同样拼命努力,不愿意失去已获得的尊重,从这点上不难看出,为什么把网球打得好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了。”



高三的洪多艺经常考全校第一名。她说:“看到没考到理想成绩、成绩不好的同学,虽然也替他们觉得可惜,但另一方面,他们成绩差了,我会有安定感。”

作为全校第一,她却觉得自己被成绩绑住了:“很害怕,学习这件事就让人害怕。

高二的文星镇会觉得:“没有他们(好学生)的话,我的成绩就上去了。他们犯一些失误就好了。人变得越来越残忍了。”



“老师说总有跟不上的学生,总有些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开窍,这样一说,有种努力着努力着,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

“相比成绩下降的感觉,可能看100部恐怖片更舒服一些。真的有时候会感觉恐惧,成绩下降的恐惧感。”高三的郑永浩外号叫“鞋垫”,意思就是:我要去高处,你在下面垫着。

高三的金敏芝说:“厌烦成绩好的同学,想打他们一顿。”

除了学习之外,有不少孩子是在另外一个轨道上竞争着。相同的是,他们都不能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感受到快乐。

钢琴十级后,再也不碰钢琴

波士顿爱乐乐团发布了这样一个视频。波士顿爱乐乐团指挥、创始人本杰明·桑德业余时间在为波士顿青少年乐团提供指导与帮助,视频的内容是他在指导小朋友演奏小提琴。

学琴的华人女孩演奏的是一首经典的小提琴练习曲。

女孩妈妈坐在边上旁听。女孩子拉得不错,然而,曲调中还是少了点东西。桑德想让孩子放松地演奏,他鼓励孩子,告诉孩子这不是进行曲,而是一首关于温暖、爱和友谊的曲子,拉这首曲子,内心应该有快乐的感觉



他带着孩子一边走动着,一边拉琴,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放松地拉小提琴。



可小女孩笑不出来。他甚至带女孩在现场蹦蹦跳跳起来,小姑娘还是笑不出来。



这时候,桑德找到了观众席上的妈妈。他问了这位妈妈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孩子漂亮吗?”妈妈勉强笑着,回答说爸爸觉得漂亮,但她不觉得孩子很漂亮。

接着,桑德又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觉得她拉得好吗?”

妈妈看着孩子,摇摇头。



他对女孩妈妈说:“妈妈们总是太容易焦虑。我今天要告诉你一件很重要的事:你的焦虑正在蔓延、侵入她的内心……如果我是你,我会认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美好、最棒的孩子,我和她在一起,只有快乐。

让她能快乐地长大,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她会成为一个认真工作与生活的人。这个方面,你不用反复催促,因为你已经为她树立了榜样。而她现在,不愿意开心地笑,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当她可以一边跳一边笑的时候,她会做得更好。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她(女孩)而是你(妈妈)。”

很多小朋友学习钢琴的时候对音乐很有兴趣,但是学了以后反而不爱了,尤其是为了考级,学到了十级以后,总算熬出头了,从此再不听钢琴曲,不碰钢琴。



钢琴还能考级,还有盼头,但是极具压力的学习,让一些学习优异的孩子看不到尽头,有些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差生的逆袭:

怎样让压力变成自发的挑战



洪成浩从小学习就不好,高一之前一直排在班级倒数几名,而且还游戏上瘾,初中去掉吃饭上学的时候,每天大约玩6个小时的游戏,周末会不睡觉玩24小时。

妈妈看到成绩单的时候心里挺发愁的,这孩子怎么办呀?有段时间觉得她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目光,觉得很羞愧。而且孩子越来越过分了,完全不学习,甚至不去学校。



她和孩子爸还讨论着,到底是孩子脑子不好,还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韩国学生的自杀率是很高的。她想,“如果逼孩子学习,孩子一周以后或者一个月以后死了,怎么办。我可以给他什么。用这个标准,比起学习,要更集中于孩子喜欢什么。”

她为了理解沉迷游戏的孩子,做了很多努力。她采取的办法是,与其不让孩子玩游戏,不如让他对别的东西感兴趣

于是,他们带着成浩一起旅游,学了舞蹈,他们参加了很多活动,唯一没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学习。

他们不是让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做。他们会问孩子想做什么,帮他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让孩子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有事情就沟通。在做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成浩高一的时候说要退学,要去参加游戏大赛。家长同意了,甚至还鼓励他,“加油你可以的,你会拿到冠军的。”妈妈当时的想法是,“尽情试一次,之后应该就会厌倦了吧。火苗正旺的时候,哪有办法灭掉。

结果,他在和职业玩家比赛时,一次都没有赢过。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过如此。他想到父母一起送他到公交站给他加油的样子,他就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他当时不知道的是,当看到他输的时候,他爸妈快开心疯了。妈妈心里想的是:“现在好了,碰了一鼻子灰,要放弃游戏了。”



成浩意识到自己没有职业玩家的能力后,开始考虑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那个时候成绩是倒数,但他对学习并不反感。他说:“如果想着‘我要是学不好怎么办’就会害怕,但我当时就没有这种顾虑,只想着那就试一次吧,是以这种轻松的心态开始的。”结果第一次均分超过了90分。”

没有一定要做好的负担,成浩仅仅一年就考到了全班第二,然后又考到了全校第一,最终拿到名牌大学4年奖学金的入学名额,毕业后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

妈妈的说法是,“父母开始改变后,孩子也展示出了奇迹。撇开学习不说,我们家小孩叫父母的声音也很讨人喜欢。每天学习新东西的样子也很可爱。”



所以说,当评价系统关闭的时候,同样做一件事情不仅会产生乐趣,甚至会将压力变成自发的挑战

《积极上瘾》中有这么一个例子,“27岁的吉姆·科里(Jim Corey)已经跑步11年了,他每周跑5天,每天跑1小时。在过去的11年中,他有8年是为了比赛而跑步,但是在最近3年中,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跑步中获得乐趣”。”

在我刚转为非比赛者,享受跑步的乐趣时,我在一两个月之内就体验到了这种不适(内疚,因为自身懒惰而产生的自我鄙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我为了比赛而跑步,那时我从来没有因为错过一次跑步而感觉不适。相反,我有点儿类似从一项无聊的任务中逃脱出来的解脱感。”

享受正在做事的乐趣,就能体会“心流”,它不仅会让你专注具有创造力,而且还会让你疲累的身体充满能量,心中极度满足。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处于这种状态时,大脑的两个重要区域被关闭了:前额叶皮层中负责“自我批评”的区域;杏仁核——控制各种情绪的结构(包括负面情绪)——也自动关闭了。因此,我们在整个“心流”过程中,是自信的、积极的、舒适的。

怎么关闭孩子大脑中的“自我批评”区域呢?

首先是我们作为家长不要去指责评价孩子,因为我们作为孩子的重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被他们内化成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不好的评价在孩子心中长驻,孩子很可能会陷入内耗,自我攻击、自我怀疑。



我们一直念叨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也许一直没有真正明白——

成功是厚积薄发,厚积的过程,很多人却熬不过去(就像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就长成大人)。归根结底,孩子需要的是从挫折中、错误中,来自我反省、复盘,再改进。

这需要孩子有坚强的心智,明确的自我认知,清晰的底层逻辑,以及再次出发的勇气和行动力。

这些,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财富。


而这也是妈心理的理念——我们要让孩子打开眼界,构建底层逻辑,提升思维高度,观察这个世界,并爱上思考、学习,最终自我成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