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为什么从三四年级开始掉队了呢?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他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并不是说你低年级的知识学好了,高年级的知识你就一定能吃透,那可真不一定。
现象: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掉队
在数学上面,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突然不行了;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又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掉队了;再之后的高中,依然有人在掉队。
很多教育工作者尝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青春期孩子不着调了”,也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最后一种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有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比如说——
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就行了,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搞定了;
但到了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够了,还需要逻辑能力,这时候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同学就要掉队了;
到了初中,还需要有空间想象力,那么空间想象力的同学就跟不上了;
到了高中呢,还会需要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同学,就感到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稳,就越不易坍塌。
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帮他“打好地基”。
应对:学好三招搞定数学
地基怎么打?小编总结出了三条:一是开发八中智能;二是生活数学启蒙;三是培养阅读兴趣。
01
开发八种智能
所谓八种智能,是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他说人类的智能应该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8种组成。——那么问题来了,这八种智能怎么才能开发呢?非常简单,带孩子去玩,玩的越疯越好。
游戏中大喊和交谈,这叫语言智能;游戏中组合多个游戏道具和计算数量,这叫计算智能;游戏中堆起积木,这叫空间智能;游戏中疯跑乱跳,这叫运动智能;游戏中和别的小朋友合作协调,这叫人际智能……换言之,孩子玩的越嗨,玩的越疯,这八种智能就开发的越好,未来的数学成绩可能就越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调皮的男生,数学成绩似乎升入高中以后,一直比听话和优秀的乖乖女好。
很简单,原来数学成绩不好,也许仅是因为粗心,但调皮男孩在童年时的多种智力开发的远比乖乖女要彻底,其深层的思维能力远比乖乖女要强大,地基打的越牢越深,自然会在高中阶段反超,数学这座高楼也就起的更高了。
02
生活中的学术启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她的孩子从4岁开始,就玩起了“开小卖部”,没错,让孩子做售货员,家人扮演顾客,定真价,用真钱来买卖,玩着玩着,这种“买卖”游戏竟成了天然的“应用题”训练。这么训练到小学二年级,学校经过测试后,觉得不用读三年级了,直接跳级到四年级。
没错,生活中的日常买卖活动其实是最好的数学启蒙。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玩“开小卖部”,那等孩子去超市买玩具或者零食时,让他自己算钱、拿钱、花钱、存钱,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哦!或者直接把家里小的一些开支全权交给正处在5、6岁的孩子,做一个专职的家庭采购员,当然啦,家人要配合好哦!
还有啊,掷骰子,打扑克,参加儿童跳蚤市场,这都是方法;专业点的还有蒙台梭利的教学教具,一切都可以在游戏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