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小学数学教学引入分层异步教法,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学习悟性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数理接受能力方面,学生呈现群体性特征。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课堂训练、课堂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创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激发课堂教学动力,为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分层设计目标,创设课堂教学氛围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会对不同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和接受情况有准确判断,利用分层目标投放,为不同学生分配不同学习任务。


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个性,教师会做好科学筛选,校准目标切入时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需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等因素,体现小台阶、高密度,这样助学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一章,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实际测量毫米,掌握毫米相关概念;

通过对比观察,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会从毫米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分层设计问题,调动课堂教学思维

首先,问题设计需要体现趣味性、创新性。

学生大多有好奇心,如果问题设计有创新点,学生自然会积极投入其中。

其次,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认知,结合学生生活。

这对成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有重要作用。

最后,问题设计要体现梯度,提升问题覆盖面。

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同,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给出不同问题设计,自然能够调动学生多向学习思维。

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如教学《千米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组问题:“我们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是比较小的。你能够用手比划出这些单位长度吗?我们学校操场跑道有多少米?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从你家里到学校有几千米?”学生对教师布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为学生设计一组问题,这些问题难度系数呈现梯度递增。

教师在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有针对性,这说明教师的设计是经过事先考虑的。

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教师问题投放时机把握准确,发动学生开展学习思考,学习效果鲜明,这无疑是分层设计的效果。

分层设计训练,提升课堂教学覆盖面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力基础,还要注意学生兴趣价值取向,对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展开分层设计、创新设计,大幅度提升教学针对性。


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选择训练内容,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选项,这无疑是分层设计的重要体现。

分层设计评价,促生课堂教学动力

所谓分层评价,是指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要求呈现梯度性。

分层设计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掌握和执行。

小学数学的分层异步教法到底好在哪里?

如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任务:根据你的认知积累,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题目。

有学生展示:两位数连续进位的有87+88,三位数连续进位的有785+569。教师给出评价:在具体操作时,每一个数位都设置较大的数,便会形成进位现象,这说明你对进位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我认为连续进位很好把握,只要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能满十,就会形成连续进位。

同理,根据退位原理,只要让被减数数位上的数字比减数相对数位的数字小,自然能够连续退位。

教师为学生布设具体操作任务,学生顺利完成相关训练操作,教师不仅给出自己的评价,还组织学生展开深度点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