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电子课本+知识点+图文解读

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朗诵材料汇总统编七八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古诗文知识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第1课《消息二则》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3课《“ 飞天”凌空》第4课《一着惊海天》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一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第一单元任务三《新闻写作》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讲述》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第9课《美丽的颜色》写作《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二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0课《三峡》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第12课《与朱元思书》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期中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期中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二)
期中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三)(解析版)第一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14课《背影》第15课《白杨礼赞》第16课《散文二篇》第17课《昆明的雨》第四单元 写作《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第四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第19课《苏州园林》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21课《蝉》第22课《梦回繁华》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linktype=”text” imgurl=””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2″>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章–富贵不能淫》” linktype=”text” imgurl=””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2″>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linktype=”text” imgurl=””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2″>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4课《愚公移山》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第26课《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第26课《 诗词五首–春望》第26课《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第26课《 诗词五首–赤壁》第26课《 诗词五首–渔家傲》第六单元写作《 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

        
        
        

课文朗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08如梦令

        
        
        

微课视频

        
        
        

电子课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电子课本+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故事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 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 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四、古诗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 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