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怎么管教?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怎么管教?




作者∣周卓明   改编∣刘 芳 张 帆



在中小学学校里,教师会遇到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精力充沛,充满创造力但又极易冲动,经常因违反纪律而受到指责或处罚;智力正常,思维活跃但难以保持注意力,学习时心不在焉,粗心大意,不能及时完成各项作业,学业成绩不理想;他们竭力与同学交往,希望得到同伴的关注,但又经常冒犯他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这样的孩子被称之为具有“注意力缺失多动行为”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在平时的家庭教养和亲子互动中,家长需要如何做?怎样才能使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获得学业进步,累积成功体验呢?以下有两种方法,家长不妨一试。

一、互不侵犯AB约定

很多时候家长会发现,要求多动的孩子停止玩游戏时,他们会极力反抗,大叫大嚷、捶胸顿足,甚至重重摔门等,对于这种情况,说教与惩罚教育非但无法应对,反而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使亲子关系僵化。一旦陷入亲子冲突的循环怪圈,家庭教育就变得苍白无力。为平衡家庭功能,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此,父母可以制定一个“亲子互不侵犯约定”,以改善亲子关系与孩子行为。

“亲子互不侵犯约定”A部分:“在家里,任何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时都不准叫嚷、威胁、打人或者说脏话。”不要认为这些行为不会发生,如果A部分提到的行为真的发生了,那么就建议实施“亲子互不侵犯约定”的B部分:“家庭成员说了伤人的言语或者做了伤人的事情,等他冷静下来以后,必须道歉并且做一件弥补过错的事情。这对大人与孩子都适用。”   

实际上,这样的约定源自生活,当我们做了什么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事情时,就应该道歉,并做一些事情来“弥补”之前所犯下的错误,使生活重新回归平衡状态。

在履行“互不侵犯AB约定”时,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能因孩子的冲动行为而失控,避免陷入亲子冲突的恶性循环中去;另一方面,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负能量得到消解。父母在孩子身体生病时,不管孩子如何喊叫或哭闹,都能默默容忍,那么为什么不能接纳具有“注意力缺陷多动行为”孩子的情绪呢?对于这些情绪,父母可以采取包容与接纳的态度,但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孩子的出格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触犯约定规则的——在他们能继续玩其他东西之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并且必须做点事情来弥补过错。例如,多做点家务、写篇反思日记或者把为什么要尊敬父母的原因列出来等。这样做既向孩子内心传递了“重要他人”的恒常关爱,又教育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遵守约定的规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让孩子在家里养成道歉与改正的关系模式,孩子会无意识带入到学校群体生活中去,与同伴建立起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怎么管教?

二、“点数代币”奖励

无法长时间专注、多动、易冲动乃至情绪爆发,这样的孩子在用非言语的方式呈现自己完整的心灵,其中包含着表达、需求乃至退行。对这些问题,孩子年幼时父母尚能接受,但是进入中小学后,再也做不到坦然面对了。父母的内心充满疑虑、焦躁、挣扎,甚至发展成慢性压力。这时可采用一种符合孩子发展的可行性策略,称之为“家庭行为发展图表”。

“家庭行为发展图表”也叫“点数制度”,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点数来换取报酬或娱乐时间的家庭教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小学教师比较熟悉的“代币制”,或者叫作“星图”。图表中列出希望孩子能够完成的特定任务,孩子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就能赢得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或者活动作为奖励;完成了列出的任务——如作业按时做完了,或者通过努力一种特定要求的行为得以实现了——如一起玩耍不争吵,那么就可以得到奖励,可以是钱、玩具、玩游戏、出游机会等,当然也可以设计成获得相应点数,用点数来换取奖励的间接方式。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就没有办法获得相应奖励。

 比如,“按时起床”“及时完成作业”“每周测试在85分以上”等是鼓励孩子通过持续努力去实现的正向行为,只要达到要求,每天都能获得相应的“点数”。父母希望孩子停止“喊叫”“骂人”“偷玩游戏”等负向行为,一旦在学校或家里发生了这些行为,作为惩罚就要扣除相应“点数”。父母设定即“正向行为”和“停止行为”两类行为,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强化或激励孩子习得这些学习与生存技能,父母可以提供奖励与特权,只要孩子多多努力,在“正向行为”方面多得分,“停止行为”方面少扣分,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点数”,换取他喜爱的物品或者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找同伴玩、买玩具等,而这些孩子很在意的东西,无形之中会成为他自觉自愿的内在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停止行为”真的发生了,按规则要扣除相应“点数”,但并不意味着“一棍子打死”,只要孩子在后续做一些弥补工作,同样有机会再次获得加分,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亲子互不侵犯约定”策略的B部分。这样的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可以让孩子很快忘记当初被扣分的不悦。这一策略是一种无言的机制和激励系统,引导孩子正向发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真真切切的快乐与成功。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最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在意什么,有些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经常使用“剥夺”策略来教育孩子,孩子喜欢做什么,就不让孩子做什么,以使孩子听话,这样的教育结果恰恰相反——导致了更多的对抗、叛逆与不合作,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孩子自杀。有“注意力缺失多动行为”孩子的父母和家庭需要“恒常关爱”的成长理念,因为与其他孩子相比,这一类孩子更需要一个正向激励系统,他们不会很好地执行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指令,如同样是清理房间,当大人要求去做的时候,虽然普通孩子也会有抱怨和不情愿,但是他们不会对父母大发脾气、乱扔东西等,然而对于“注意力缺失多动行为”的孩子来讲,这样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没有这样一个科学的激励系统,父母通常的做法无非就是,习惯性地不断督促、不断提醒、不断打断、不断威胁……接着麻烦接踵而来。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一定会出很大的问题。孩子不断逃避、不断否认、不断掩盖、不断抗拒,根源在哪里呢?对于有注意力缺失多动行为的孩子,如何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发展能力,家长们不妨试试以上两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