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我们当然不用怀疑杨烁对儿子的爱,只是可能他实在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这种爱,结果是,他与儿子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的博弈状态,这让一些很正常的父子间的关爱或温柔变得别扭,当杨烁想表达这样的父爱时,他也非得以故作严厉或冷漠的姿态表现出来。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杨烁式育儿”为什么令人窒息?
近日,真人秀《一起出发吧》热播,几位明星如杨烁和儿子、陈小春和Jasper、耿乐和儿子、包贝尔和饺子一起参加旅行。节目播出后,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广泛的热议,主要焦点是杨烁的育儿方式,不少网友担心“杨烁式育儿”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一起出发吧》的节目模式跟以前的《爸爸去哪儿》是一样的,就是几个明星爸爸带着孩子一起去几个地方旅行,孩子单独和爸爸生活几天,通过旅途观察亲子关系。
节目第一站来到四川的稻城亚丁,这里海拔很高,有一定的高原反应。下车的时候,杨烁的儿子杨雨辰没有跟着杨烁的方向走,杨烁立即命令他,“走回去”。接着杨烁又是各种发号施令,“衣服拉好”“快点”。可能是因为雨靴太大,不太合脚,杨雨辰走路有一点内八,杨烁发现之后,再次凶巴巴地喝道,“你不会走路吗?”杨雨辰按照杨烁的要求调整走路姿势,但杨烁还是不满意,直接命令孩子跑回去,重新走回来。杨雨辰一言不发,脸上带着惊恐,乖乖按照父亲说的做。
走着走着,杨烁发现美景,突发奇想要拍照,多次追问杨雨辰:“你要不要拍?”儿子对父亲突然的亲切感到意外,谁知道杨烁又说了一句:“我不想和你拍。”
之后就是选房子环节。杨烁想要选择1号房,杨雨辰选择5号房,因为5号是他的幸运数,杨烁回了一句,“那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选房时并不知道每号房的状况怎么样,不巧5号房比较远,一路上杨烁就各种念叨儿子,指责儿子不听他的话,不选1号房。工作人员提醒杨烁,下雨路不好走,雨辰不舒服的话,杨烁可以抱着他。杨烁丢下一句,“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杨烁一路上又是各种“威胁”儿子,如果走得慢就重新回去走,如果不能比他更早跨到门槛,两个人就要重新走一遍。儿子走了老远的路,又背着包,喘着粗气也只能咬牙坚持。
两人到了天台,杨烁问儿子值不值得,杨雨辰说值得,结果杨烁说:“那你跑得更远更值得。”杨烁又问杨雨辰下次选几号,杨雨辰带着哭腔和恐惧,委屈巴巴的说1号。然而,杨烁又说下次1号在最远的地方,吓得杨雨辰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总之,目前虽然才播出几期,但杨烁凶儿子的“名场面”一个接着一个。儿子不太会叠衣服,杨烁凶神恶煞,仿佛眼前是他的仇敌;杨雨辰去耿乐家玩,回来后杨烁又是各种冷嘲热讽,“你想吃那边的是吧。以后你娶了媳妇也不用回我家了啊。你是因为喜欢跟耿乐叔叔在一起吧。你不想跟我在一起是吧……”
难怪很多观众说,看了“杨烁式育儿”感到窒息,同时无比心疼杨雨辰。一个7岁的小男孩对父亲充满恐惧,看父亲的眼神也是飘忽、胆怯,父亲一靠近他,他的许多下意识反应是躲闪和战战兢兢。其他明星爸爸对小孩都无比宠溺,唯独杨烁对儿子一点也不亲昵,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儿子的冷漠和敌意。
杨烁在采访中说,杨雨辰是他的儿子,他会不疼爱孩子吗?可问题是,他爱护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烁式育儿”的第一个陷阱是,将打压式教育理解为纯粹打压,为了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不惜打压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并吝于给孩子关爱、鼓励。
无论是棍棒教育、打压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有它的价值,让孩子受到适当的批评和挫折,可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也能促进孩子成长。但应该看到,任何打压的前提,是爱,是得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爱他;得让孩子有安全感——我努力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有爸爸妈妈陪伴。否则让7岁的孩子像成人一样无所依恃地被打压,很可能不仅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同时也让孩子内心感到孤独和不安全感,让孩子因为缺爱而陷入自我认同危机。
杨烁对杨雨辰的打压,更令网友们不适的是,他表现出的对杨雨辰的距离和敌意,对儿子各种泼冷水,故意表现对孩子的“厌恶”,比如说不想跟儿子拍照、嘲讽孩子的幸运数字等等。这不仅令孩子恐惧,更是让孩子感到一种“被遗弃”的孤独——他多么渴望爸爸的爱,但他得不到。
“杨烁式教育”的第二个陷阱是,诈尸式育儿。杨烁在采访中提到,儿子7岁,但他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半年时间都不到。可以理解演员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明星因为忙碌的工作疏于陪伴孩子,不得不让伴侣“丧偶式育儿”。与丧偶式育儿一样可怕的是,“诈尸式育儿”,缺席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只是偶尔出现一下,一出现还要各种指手画脚、唯我独尊,甚至帮倒忙。
“杨烁式教育”的第三个陷阱是,对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给缺爱的孩子心理失衡。杨烁对待儿子冷酷无情,对待女儿则是像小公主一样,简直要把女儿宠上天。杨雨辰看到杨烁对待妹妹与对待自己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是否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这让笔者想到的是孙俪在有了二孩小花后,对待哥哥等等的态度,是更多关怀。孙俪在采访中解释道,有了小花后,如果等等看到妹妹吃米糊什么的,他想吃,一定会让等等吃,妹妹有的东西,等等想要,她也一定会满足等等。因为小孩子根本不懂得说有些东西是婴儿吃的,他要的是那份存在感。包括很多家长经常会以小的来刺激大的,比如说妹妹吃得很快,你哥哥吃那么慢,孙俪说她不会这么做,她反而是鼓励哥哥比较多,让哥哥知道自己是妹妹的榜样,自己要做好,妹妹也会做好。
当前舆论大多数的声音,是对“杨烁式育儿”进行检讨,同时也展开对杨烁的一波网络挞伐。的确,杨烁需要批评,“杨烁式育儿”也应该警惕,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反思:谁是“杨烁式育儿”的信徒?为什么杨烁会这样教育孩子?
除了教育观念的偏差外,它可能有更隐蔽也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注意到杨烁曾在几个采访中谈到他与父亲的关系,而他父亲正是“杨烁式育儿”的践行者。杨烁说,他从小是被父亲打到大的,父亲对他的许多举动如果搁到现在,他是可以告他父亲的;并且,父亲经常冤枉他,总是以他的标准来对待杨烁。因此,他从小就跟父亲关系不好,初中时就辍学来到北京,因为想逃离家,逃离父亲。
可以说,杨烁本身就是“杨烁式育儿”的受害者,他是在一个以否定、打压为主的父权式家庭长大的,他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与父亲的关系。即便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他依旧没有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当他在面对自己的儿子时,他不自禁地代入了自己父亲的角色,父亲怎么对待他的,他也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
我们当然不用怀疑杨烁对儿子的爱,只是可能他实在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这种爱,结果是,他与儿子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的博弈状态,这让一些很正常的父子间的关爱或温柔变得别扭,当杨烁想表达这样的父爱时,他也非得以故作严厉或冷漠的姿态表现出来。
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过:“我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我有长达20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无可作为。就像探讨原生家庭问题的《都挺好》编剧所说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因此,对于“杨烁们”来说,他们如果要正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既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正,也可能需要一次重新的校正和疗愈——试着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走出来。
为何一些贫困子弟无论如何努力,最终常常只能凄凉梦碎?通俗地说,这就是时下舆论常常提到的“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