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正文 小学生训练什么重要?训练识别数学结构的能力 有些人花了许多时间让孩子死记硬背,美其名曰“基本功”训练,可是到底什么是基本功?即便那些数学好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出来。数学好不等于懂思维训练,就如同不是所有优秀的人都能成为老师一样,老师需要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元认知能力。 人们对于数学好的人,第一印象就是:头脑清晰,有条理。好学生做题也是如此,思路清晰,一步一步,不绕弯,不繁琐,直指本质。 那么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外在形式上,人们说需要练习,关于练习这件事我已经讲的够多了,新读者自己查阅下方链接: 小学生数学学习,需要刷题?练习?还是训练? 再谈计算训练:摆正心态再谈技巧与原则 [小问题专栏]小学生如何进行计算训练?注意是训练,不是刷题! 但只有外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要不然怎么那么多刷题的学生,真的学好的没多少呢?百分比上来讲,刷题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在做无用功。因此我们要讲求的是内在目标,内在目标就是理解数学结构,能识别,会应用。 别以为教材都是一样的,至少现在常见的五大版本教材,思路是完全不同的,这里头,浙教版是最讲求结构的,估计能看懂教参的家长都是小部分,所以我今天不准备搬教材出来,有兴趣的家长(专业人士)自己去研究。今天讲的是“我的思路”,同样是注重结构分析,我希望用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相比较浙教版肯定好理解多了。 另外,今天我的时间不多,不准备长篇大论,所以委屈一些读者了,新读者可能会吃力一点,没有上过微课的家长可能也会觉得陌生,这很正常。平常我写文章尽可能详尽,把50字的内容扩展到100字,甚至200字来写,是照顾到全体,怕一些人看不明白。我讲课也是如此,尽可能讲得完整细致,毕竟我不需要去考核成年人的思维能力。我希望不同水平的家长都能够从课程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可能A花10分钟理解了,B要花20分钟,C要花1小时,个体差异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按照上面的比喻来讲,今天的内容就是“20分钟理解”的水平。 例题1 & 2 这是数学微课二阶段家长提供的例题,分析一下这两道题的结构异同。让我用下面这组图来体现👇 结构分析 例题1(左侧) 例题2(右侧) 相同点:均是一个对象,一个整体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复合结构。 不同点:分配的方式不同 基本逻辑能力:分类思考的能力 两道题都是把整体根据二元对立分类的方式,分成两部分。 二元对立分类,诸如: 是什么,不是什么; 用掉的,没有用掉的(剩下的); 分配掉的,没有分配掉的(剩下的)。 基本概念:除法的两种意义 例题1(左侧):平均分 例题2(右侧):包含除 因而具体的分配形式是不同的,对应的算式就不同。例题1是整体中一个部分进行分配,例题2则是整体直接进行分配。 然而总体上,它们都属于一个大类里面,即体现“加乘结构”的复合结构的题型: A✖️B+C=D 根据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编出各种题目,比如: 例题1:A、C、D已知,求B 例题2:A、D已知,求B、C 有心的人,其实根据这样的结构,就可以自编题目来从方方面面考核孩子的拓展应用能力。 不管已知未知条件如何变化,心中要有(加乘)复合结构,就很容易搞定,也不需要去记忆什么套路,情景怎么变化都可以,结构不变,根据数学关系,自然一步步就求解出来了。 大家不妨自己找些类似的题目来,放到一起,让孩子比较一些,看看有什么本质相同点,以及不同点。使用浙教版的孩子家长就更好了,至少在浙教版教参里有许多要学生比较题目异同,说说相通之处,进行分类的指导(具体教师是否在课堂里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就不好说了)。 链接